寻山佳兴发,一夜渡江月。首到庐江元放家,水洞清光数毫发。
爱之便欲久栖息,又闻灵仙之境敞金阙。清风吹我衣,不觉过皖溪。
危梁千步玉虹卧,松行十里青龙归。烟霞绕脚变明晦,忽见殿阁铺琉璃。
重檐却在迥汉上,倚栏俯视白日低。虚庭自作箫籁响,屋角更无飞鸟飞。
霓幡重重蔽真御,仿佛遥见星文垂。长廊纱笼绝笔画,老龟稳载青瑶碑。
更逢逍遥不死客,齿清发翠桃花肌。箫台可到亦非远,云间况有白鹿骑。
细窥绝景辄大笑,吾曹何事尘中为。安得良田三百亩,可以饱我妻与儿。
长年只在名山里,万事纷纷都不知。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先输出诗句”,然后结合全诗的主旨进行把握。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不能脱离文本来谈观点态度。还要注意一般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从文章的主题方面考虑。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每两行或四句一韵的特点。
5.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答题时应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清风吹我衣,不觉过皖溪”中诗人由江岸到皖溪的愉悦心情;“安得良田三百亩,可以饱我妻与儿”中的渴望归隐田园之情等。
(译文)寻访山中美景兴致勃勃地渡江夜宿,月亮照到了庐江元放家,水洞清澈明亮仿佛毫发都清晰可辨。喜爱这个地方想要长久栖息,又听说灵仙境开敞了金阙。清风拂动我的衣服,不知不觉过了皖溪。高耸的梁木千步长,像玉虹卧在上边,松树十里长,青龙归来。烟霞环绕着脚,忽明忽暗,忽然看见殿阁铺琉璃。重檐高悬在远处的高山上,倚阑俯视白日低垂。庭院里自做箫籁的声音,屋角没有飞鸟飞。霓幡重重遮蔽真御,好像遥见星文下垂。长廊纱笼绝笔画,老龟稳稳载着青色的美玉碑。又遇到逍遥不死的人,齿清发翠桃花肌。箫台可以到达也非远,云间还有白鹿骑。仔细观赏这绝景总是大笑,吾曹何事尘中为?怎能得良田三百亩,可以饱我的妻子儿子。长期只在名山里生活,万事纷纷都不知晓。
赏析:
《山中乐》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写自己寻山中美景的愉快感受和对仙境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逃避,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情趣和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人生理想。
第一联:“寻山佳兴发,一夜渡江月。”首两句交代诗人为了寻觅山水之美而连夜出发的情景。起句写“兴发”,点明了出游的目的,即寻找山水之乐。次句写夜行,说明时间之早。“佳兴”指美好的兴致,这里指的是游赏山水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游览山水之乐的向往。“寻山”是诗人出游的目的,“渡江”则说明他是为了游览山水而连夜出发的。“佳兴发”,“兴”在这里是兴趣的意思,也就是喜好。“佳”,美好,好。“发”,产生、发生。“一夜渡江月”一句,既交代出“佳兴发”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因为夜晚江行,才看见了美丽的月色,所以才会兴致大发,于是连夜出发。“发”,动词,产生、发生。“一夜渡江月”一句,既交代了出游的原因,又引出下文。因为夜晚江行,才看见了美丽的月色,所以才会兴致大发,于是连夜出发。
第二联:“首到庐江元放家,水洞清光数毫发。”首两句交代出游的原因。“元放家”就是元放的住所,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庐江”古地名,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带。庐州府治所在,故称庐江。庐江县,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位于巢湖市西南,长江北岸。庐江地处大别山南麓,江淮之间。庐江县因境内有庐江关而得名。春秋战国属吴国,秦置庐江郡,汉属豫章郡庐江郡。三国魏改为庐江郡。晋以后一直隶属扬州庐州府管辖。元朝时期隶属于江浙省徽州路,明朝时期隶属于江南省徽州府。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政府改庐州为庐州路,领庐江、舒城、巢县三县,属河南行省。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军攻陷临淮路(庐州路),庐江县并入临淮路。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临淮路被朱元璋攻克。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建立吴国,改庐州路为庐州府,仍领庐江、舒城、巢县三县。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改庐州府为庐州府,仍领庐江、舒城、巢县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庐州为庐州府,以原庐州府为庐州府治所在地,领庐江、舒城、巢县三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升庐州为庐州府,领庐江、舒城、巢县三县,府治设于此。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销庐州府,庐江改隶于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道,庐江直隶安徽省。1949年后,庐江属安徽省合肥专区。
第三联:“爱之便欲久栖息,又闻灵仙之境敞金阙。”前两句写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以及想长久居住的心情,“爱”,喜爱。“栖”是寄居的意思。“久”,时间长久。“栖息”指暂住、寄居于外处的地方。“灵仙之境敞金阙”,灵山仙境敞开了金阙。“灵仙之境”即道教传说中的神山仙境,又称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传说这三座神山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庄子·逍遥游》说,海上三座神山之一叫瀛洲(今山东省胶东半岛)。《列子·周穆王》说,西王母居住在瑶池(今陕西临潼东北)。《汉武帝内传》说:“东方朔随王母登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宫殿曰瑶台、曰阆风台、曰赤城台”。三座神山都是神仙居住之所。“敞金阙”指仙境敞开了金阙。“金阙”指天宫。“敞”是指敞开。
第四联:“清风吹我衣,不觉过皖溪。”清风吹着我的衣服,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皖溪。“清风”即轻风,此处指微凉的风。“皖溪”,即皖水,即今天的长江支流——皖河,源出大别山区,在合肥市西流入巢湖。
第五联:“危梁千步玉虹卧,松行十里青龙归。”高耸的梁木千步长,像玉虹卧在那里;松树十里长,青龙归来。“危梁”,高耸的梁木,形容山峰高峻。“千步”,一千步,比喻很高很长的山路。“玉虹”,彩虹。这里指彩虹卧在山峰上。“卧”,停息的意思。“玉虹”比喻彩虹。“松行”,松树长成的路,形容松林很长很远。“青龙”,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龙的一种形象。这里比喻山间的云雾。“松行十里青龙归”,松树长成的路途上云雾缭绕,青龙归来。“青龙”比喻山间的云雾。
第六联:“烟霞绕脚变明晦,忽见殿阁铺琉璃。”烟霞缭绕脚旁变幻明灭,忽然看见殿阁铺上了琉璃瓦。“烟霞绕脚”形容烟霭迷蒙笼罩着山路,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明晦”,光明和昏暗。“琉璃”,用彩色玻璃制成的器物,古代建筑常用作装饰材料。“殿阁”,庙宇的台殿,泛指寺庙或宫室。“铺琉璃”指寺庙或宫室的殿阁上面铺设彩色玻璃瓦。
第七联:“重檐却在迥汉上,倚栏俯视白日低。”层层檐楼直插云霄的高高屋顶,靠在栏杆俯视太阳低垂下来。“重檐”指层层檐楼之高高屋顶。“迥汉”指天空中遥远的银河。“汉”指天河、银河。“倚栏”,靠着栏杆。“白日低”,即太阳低垂。
第八联:“虚庭自作箫籁响,屋角更无飞鸟飞。”空寂的庭中自作箫声声响,屋子角落更无飞鸟飞翔。“虚庭”指空旷的庭院。“虚”,空廓无物的样子。“箫籁”,箫管发出的音响。“屋角”,角落上的房屋。“飞鸟飞”,指鸟儿飞翔在空中。
第九联:“霓幡重重蔽真御,仿佛遥见星文垂。”“霓幡”指彩虹般的旗幡。“重”指重复或重叠。“玄”,深黑色的意思。“真御”,仙人。“仿佛”意指隐隐约约地、似乎。“星文”,星纹、星彩。“垂”,悬挂、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