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崖屹然起,剔藓认题识。
乃知贤令尹,曾同漫叟醉。
落景正西尽,长川自东逝。
唯此两石门,不开亦不闭。

【注释】

1.石门:即石门关,在今陕西汉阴县西。

2.双崖屹然起,剔藓认题识。

双崖:山的两边。

3.乃知贤令尹:指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子文。

4.曾同漫叟醉:指战国时楚相庄辛。

5.长川自东逝:指长江从西边流去,向东逝去。

6.惟此两石门,不开亦不闭:意谓只有这两座石门,不开门也不关闭。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登上石门关,凭吊历史遗迹,感叹兴废荣辱,抒发对国势衰微的忧愤之情。全诗以景衬情,借古喻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联“双崖屹然起”,写石门的险要形势,点明题旨。“屹然起”三字用得极为巧妙,既形容双崖高耸陡峭,又暗示了它的历史地位重要。

颔联“剔藓认题识”二句,承首联而来,进一步描写石门,并暗寓了作者对当时贤令尹和贤相的追忆。“剔藓”二字极言其险峻,而“题识”二字则表明这里曾经有人留下过题刻。

颈联“落景正西尽,长川自东逝”两句,写眼前景色,渲染了一种萧索凄凉的气氛,为下文蓄势。“落景”即夕阳,是傍晚时分的景物;而“长川”则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这里指长江。

末联“唯此两石门,不开亦不闭”二句,由眼前景转入对历史的思考。诗人面对这两处历史遗迹,不禁想起贤令尹、贤相的故事来。他们曾在这里与友人一起畅饮,如今只剩下石门空留,既不开门,也不再关闭,任凭风吹雨打,岁月流逝。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在石门关一带游览之后所作,通过登临凭吊,触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全诗意境雄浑开阔,语言简洁明快,风格古朴自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