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梅老死,诗言失平淡。
我欲回众航,力弱不可缆。
栖迟二十年,时时漫孤啖。
忽逢陈夫子,两目海水湛。
为我聊一吟,粹芳超俗艳。
又如赵氏璧,毫发绝瑕玷。
愈多愈精好,璀璀摘骊颔。
借令李杜在,决敌未应敢。
低头亟趋降,吞声就诛贬。
招来君尚谦,且曰吾与点。
穷朝把樽酒,金斝红浪飐。
胡为眷幕府,半百尚壈坎。
幽兰没萧艾,明珠混野芡。
何当叩相阁,斯人愿收敛。
置之翰林中,万丈看光焰。

【注释】

梅老:即梅尧臣,北宋著名诗人,字圣俞,安徽桐城人。

诗言:指诗作。

回众航:回旋在众人的航船上。

栖迟:久居、逗留。

陈夫子:这里指陈师道。

粹芳超俗艳:纯美如芳草,超脱于世俗艳丽之上。

赵氏璧:赵高之璧,比喻珍贵。

毫发绝瑕玷:一点小疵也不沾,形容完美无瑕。

李杜:李白和杜甫,唐代伟大诗人。

点:指杜甫。

相阁:翰林院中。

壈坎:艰难困苦。

幽兰没萧艾:幽香的兰花被埋没在了蒿草丛生的荒地上。

胡为眷幕府:为什么偏偏留恋幕府生活。

金斝(jiǎ)红浪飐(zhǎn):金色的酒壶里,红色的浪花翻涌。

胡为:何为。

叩相阁:请求进入翰林院。

看光焰:欣赏光辉。

【赏析】

此诗是作者赠予陈师道的一首五律。这首诗以梅花自比,表达了对陈师道的敬仰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首联“自从梅老死,诗言失平淡”表达了作者对于诗歌创作的一种追求。他认为,自从梅老去世后,他的诗歌已经失去了那种平淡的韵味。这里的梅老,指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梅尧臣。他的诗歌以其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而著称,被誉为“梅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清新自然的韵味似乎已经不再存在。这不禁让作者感到惋惜和困惑。

“我欲回众航,力弱不可缆”一句,则表现了诗人想要回到那个清新自然、质朴无华的时代的心情。他希望能够重新找回那份失去的平淡,继续他的诗歌创作。然而,他的力量有限,无法驾驭住那些纷乱复杂的世事。这种无奈和挣扎,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悲壮和辛酸。

第三联“栖迟二十年,时时漫孤啖”,则描绘了诗人在幕府中度过的二十年时光。这中间,他时常独自一人品尝着孤独的滋味。这种孤独,既是一种身体上的寂寞,也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它让人感到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激发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四联“忽逢陈夫子,两目海水湛”则表达了诗人与陈师道重逢的喜悦之情。他们如同两个被海水阻隔多年的知己终于重逢,彼此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深的理解与默契。这种深厚的友谊,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第五联“为我聊一吟,粹芳超俗艳”则是诗人对陈师道诗歌的评价。他认为陈师道的诗歌如同一片纯洁无暇的芳草地,超越了世俗的艳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礼。这是对陈师道诗歌的高度赞赏,也是对其人格魅力的认可。

第六联“又如赵氏璧,毫发绝瑕玷”则是对陈师道人品的评价。他认为陈师道就像那价值连城的赵氏玉璧一样,没有任何瑕疵和污点,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这是对他高尚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肯定。

第七联“愈多愈精好,璀璀摘骊颔”则是对陈师道作品的评价。他认为陈师道的作品越加丰富,就越显得精美绝伦,犹如明珠般璀璨夺目,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的才华的认可。

第八联“借令李杜在,决敌未应敢”则是对陈师道与李白、杜甫相提并论的期待。如果陈师道还在世的话,他一定能够像李、杜那样,成为一代文豪,留下不朽的篇章。这是对他们共同的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他们未来的期待。

第九联“低头亟趋降,吞声就诛贬”则是对陈师道遭遇不幸的同情。他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不得不低头屈从于权贵,只能默默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和煎熬。这让人感到非常难过和痛心,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坚守和追求。

第十联“招来君尚谦,且曰吾与点”则是对陈师道谦逊态度的赞扬。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没有炫耀自己的功绩或者地位。这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也让人感到敬佩和感动。

第十一联“穷朝把樽酒,金盏红浪飐(zhǎn)”则是描写宴席上的热闹场面。在宴会上,金盏闪烁,红浪翻涌,气氛热烈而欢快。这让人感到非常兴奋和愉快,也让人感受到了友情和亲情的美好。

第十二联“胡为眷幕府,半百尚壈坎”则是对陈师道晚年遭遇的感慨。他已经年过半百,却仍然困顿于幕府之中,过着艰难的生活。这让人感到非常惋惜和心疼,同时也激发出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第十三联“幽兰没萧艾,明珠混野芡”则是对陈师道品格的赞美。他就像那幽静的兰花一样,不被世俗所污染;又像那珍贵的明珠一样,不会被平凡的事物所掩盖。这是对他人格魅力的赞誉,也是对他精神境界的肯定。

第十四联“何当叩相阁,斯人愿收敛”则是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返翰林院的殿堂,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去影响更多的人和社会。这是对他未来的期望和信心的体现,也是对他努力追求的目标的明确。

第十五联“置之翰林中,万丈看光焰”则是对陈师道才华的认可。他将才华投入到翰林院的工作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是对他能力的认可和赞赏,也是对他价值和意义的肯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