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禄不及养,勇往学金仙。
弃家如脱屣,坏衣披稻田。
见汝若见母,令我涕泗涟。
我方龀龆时,巨狱遭摧颠。
汝母挈我往,西江赴临川。
爱育比其儿,衣食无颇偏。
追随二三载,思亲我言还。
是时汝未产,顾今三十年。
汝壮我已老,死者归重泉。
悠悠记昨梦,幻妄真可怜。
汝能逃世累,趣尚固已贤。
京华勿久栖,还当择深渊。
返穷生死本,勿为言句缠。
拭我衣上泪,赠汝金石篇。
【注释】
- 仕禄不及养:仕,做官。禄,俸禄。及,赶上。养,抚养。
- 勇往学金仙:勇,勇敢。往,前往。学,学习。金仙,指仙人、神仙。
- 弃家如脱屣:脱,丢掉;屣,鞋。比喻轻易地舍弃家庭、离开家乡。
- 坏衣披稻田:坏,破旧、损坏。衣,衣服。披,盖在身上。稻田,田野。
- 见汝若见母:“汝”,我称你或你的名字。见,看到。汝,我的外甥法真一师。
- 令我涕泗涟:涕,眼泪。泗,眼泪流到脸上。涟,水波荡漾的样子。
- 我方龀龆时:龀,儿童换乳牙的年龄。龆,换第二副牙齿。我正在换乳牙的时候。
- 巨狱遭摧颠:巨,大。狱,监狱。颠,倒塌。形容遭受重大打击而无法承受。
- 汝母挈我往:汝,你。母亲带着我。挈,带领。
- 西江赴临川:西江,指四川的西江,这里代指四川。临川,地名。临川郡位于江西省西部,靠近江西、福建交界处。
- 爱育比其儿:爱,爱护、关心。育,养育。比,如同、类似。其,他的。儿,儿子。比喻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地关心、爱护他。
- 衣食无颇偏:颇,过分、过度。偏,偏爱。衣食,生活必需品。无偏颇,没有偏爱、偏袒。
- 追随二三载:二,数词。载,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一种单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年”。
- 思亲我言还:思,思念。亲,亲人。我,诗人自己。言还,说话回来。
- 是时汝未产:是时,那时。汝,你。未产,还没有出生。
- 顾今三十年:顾,回顾。今,现在。三十年,三十年前。
- 汝壮我已老:汝,你。壮,强壮。己,自己。已老,已经老了。
- 死者归重泉:死者,死了的人。归,归宿。重泉,地下深渊。指死后埋葬之地。
- 悠悠记昨梦:悠悠,遥远的样子。记,记忆。昨日梦,昨晚的梦境。
- 幻妄真可怜:幻,虚幻、虚假。妄,错误、荒诞。真,真实、实在。怜,怜悯、同情。
- 汝能逃世累:汝,你。能,能够、有能力。逃世累,逃避尘世的困扰和拖累。
- 趣尚固已贤:趣,志趣、志向。尚,崇尚、追求。固,本来、自然。贤,优秀、贤德。
- 京华勿久栖:京华,京城(长安)。勿,不要、不。久栖,长时间居住。
- 还当择深渊:还,返回、归来。当,应该、应当。择,选择、挑选。深渊,深潭。比喻隐居深山或者远离尘嚣之地。
- 返穷生死本:返,返回、回归。穷,穷尽、穷尽一切。生,生命。死,死亡。本,根本、本质。指人的生命和死亡的根本道理或者真相。
- 勿为言句缠:勿,不要、不。为,被、成为。言之句,言辞的语句、文字。缠,纠缠、缠绕。意为不要被言辞的语句和文字所束缚,要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 拭我衣上泪:拭,擦拭、擦除。我衣上泪,泪水滴落在诗人的衣服上。泪,泪水。指诗人因思念亲人而流泪。
- 赠汝金石篇:赠,给予、赠送。汝,你。金石篇,指用金子和石头刻写的文字或者诗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外甥法真一师来投的情景;后四句写诗人与外甥的深厚感情以及自己的身世感慨。
第一句“仕禄不及养”,意思是说做官挣来的俸银不够养活家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辛酸。诗人通过这句话来暗示自己的仕途不顺,生活艰难,不能很好地照顾家人。这种无奈和辛酸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第二句“勇往学金仙”则描绘了诗人对仙人的向往之情。这里的“金仙”指的是仙人,象征着高尚的境界和超凡脱俗的生活。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
第三句“弃家如脱屣”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的淡漠之情。这里的“脱屣”是古代的一种穿鞋方式,将鞋子脱下扔掉的意思。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琐事的不屑和轻贱的态度。
第四句“坏衣披稻田”描写了诗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帮助他人的情景。这里的“稻田”指的是农田,农民们在那里辛勤劳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之心。
第五至六句“见汝若见母”和“令我涕泗涟”是对外甥法真一师的深情厚谊的抒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甥成长过程中的关切和担忧。
第七句“我方龀龆时”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里的“龀龆”是指儿童换乳牙的时候,通常在七八岁之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珍惜之情。
第八句“汝壮我已老”则是对自己与外甥年龄差距的描述。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和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甥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待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情感抒发了诗人与外甥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自己的身世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