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收晚照,远思浩无穷。
竹里清飙泛,山高翠霭蒙。
九层平可上,一径曲能通。
谁揭凌虚字,名浮亦未公。
凌虚台
高台收晚照,远思浩无穷。竹里清飙泛,山高翠霭蒙。
九层平可上,一径曲能通。谁揭凌虚字,名浮亦未公。
注释:
凌虚台:即凌虚阁,位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西北,因台上有凌虚寺而得名。据记载,凌虚台始建于东汉初年,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后来历代皇帝都曾来此登临,题写匾额和诗词。
高台收晚照,远思浩无穷。
竹里清飙泛,山高翠霭蒙。
九层平可上,一径曲能通。
谁揭凌虚字,名浮亦未公。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凌虚台》。诗中描绘了凌虚台的壮丽景色和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首句“高台收晚照”,通过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象,展现了凌虚台的高耸入云,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觉。这里的“高台”指的是凌虚台本身,而“收晚照”则暗示了夕阳的美丽和短暂。
颔联“竹里清飙泛,山高翠霭蒙。”则是对凌虚台周边环境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用“竹里清飙泛”来形容风在竹林中的流动,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山高翠霭蒙”则描绘了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凌虚台所在之地的自然之美。
颈联“九层平可上,一径曲能通。”则是对凌虚台本身的具体描写。这里用“九层平可上”来形容凌虚台的层次分明,每一层的高低起伏都恰到好处;而“一径曲能通”则描绘了通往凌虚台的道路曲折蜿蜒,给人一种神秘而又迷人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凌虚台的具体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
尾联“谁揭凌虚字,名浮亦未公。”则是对历史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这里用“谁揭凌虚字”暗指历史上曾经有人为凌虚台题写过匾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匾额都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而“名浮亦未公”则是说虽然凌虚台的名字已经流传千古,但它的真正价值却并未得到世人的认可。这两句诗通过对历史的评价和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凌虚台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韵味,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历史的评价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