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迎使君,舟楫桐江波。
那知使君心,一片烟雨蓑。
杖藜对客星,清风双嵯峨。
沙鸥公故人,应为小婆娑。

【注释】

  1. 父老:指地方长官。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2. 那知:谁知,想不到。心:指心事、心愿。3. 一片烟雨蓑:形容郑严州在风雨中披着蓑衣。4. 杖藜:拄着拐棍。5. 客星:指客人,诗人的友人。6. 清风双嵯峨:形容山势险峻而陡峭。7. 沙鸥公故人,应为小婆娑:沙鸥是老朋友,应当高兴地飞舞。8. 婆娑:翩翩起舞的样子。
    赏析:“送郑严州四首”是杜甫于天宝十四年(755)春在夔州时所作。郑严州即严维(约725—约789),唐代文学家、诗人。严维以文才知名,尤善五言诗。《旧唐书》说他“工乐府”,《唐诗纪事》说“诗思清丽,有‘水作青龙寺,风吹紫极宫’之句”。
    第一首写郑严州来夔州,当地父老迎接的情景。开头两句,写父老迎接郑严州的情态。“迎”,字下得妙,既写出父老的热情,又暗点郑严州的身份,使全诗显得十分生动、贴切。第三、四句承上而来。“那知”二字用得极好,它把郑严州与父老的感情作了鲜明的对比;他虽然也想到自己要被接待,但是没想到会如此热烈,所以内心充满了惊喜和激动的情感。“心”字,既指郑严州的心愿,也指父老的心意。这里一个“心”,一个“心”,两个“心”字都重复了,但并不觉得啰嗦,反而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第二首主要写郑严州在舟中看到的景象。前二句写郑严州乘坐的船顺流而下,船过桐江,江波不兴。“桐江”,今四川綦江,在重庆西南方,流经重庆市区,因江中有桐梓县,故名桐江。这两句写景,既具体又形象,把桐江一带的自然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波”字不仅写出了江水的流动,而且写出了江水的澄澈,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后二句写郑严州看到的风景,由江水到山色,再由山色想到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个“烟”字,把烟雨蒙蒙、迷蒙一片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烟雨朦胧中的蓑衣,是郑严州的形象;随风摇曳的沙鸥,又是老朋友的形象。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第三首主要是写郑严州在亭子中与客人相见的情景。前三句写郑严州登亭眺望,只见青山叠翠,白云悠悠。这两句写景,既写出了景色的美丽,又写出了郑严州的喜悦心情。第四句写郑严州见到的客人,是诗人的朋友。“清风”二字用得很恰当,它不仅写出了亭子周围的环境,而且还写出了朋友的风度和气质。“双嵯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峰的雄奇险峻。“杖藜”二字,不仅写出了诗人的年高体弱,还写出了他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最后一首写郑严州与客人告别的情景。前三句写郑严州送别客人,只看见客人的身影在沙鸥间来回游动。后二句写客人离去的情景,只见一只只沙鸥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两句,写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心情。“应为小婆娑”,意思是说沙鸥因为主人的离别而感到悲伤。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沙鸥的性格特点,又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三首诗都是写郑严州来夔州的情况的。前两首写郑严州在夔州的生活情况,后一首写郑严州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三首诗虽然各自不同,但共同的特点就是感情真挚、细腻,语言优美、流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