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举燧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
能遣明妃嫁夷狄,画工原是汉忠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紧扣诗中标题、尾句、重点词组或句子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骊山举燧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是说因为虢国夫人的谗言而使明妃被迫嫁给了胡人,而唐玄宗为了讨好杨贵妃,又让马嵬驿的士兵点燃烽火,致使长安附近的百姓遭受战乱之苦。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叙写历史事实,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荒淫误国。“能遣明妃嫁夷狄,画工原是汉忠臣”是说,尽管这样,画工们还是以忠于汉室的态度来描绘出这位美丽动人的明妃。这句诗表面意思是说,画工忠于唐朝,实际上是暗指画师不忠于自己国家的事实。
【答案】
译文:
在骊山用火把燃烟是为了讨好杨贵妃,而在蜀道上造成混乱,是为了讨好杨贵妃。
能让她嫁给了胡人,画工却忠于汉朝(这是对画师的批评)。
赏析:
此诗首联叙事:“骊山举燧因褒姒,蜀道蒙尘为太真。”诗人从虢国夫人身上联想到历史上的“骊山夜哭”;从蜀道蒙尘想到唐玄宗的“行宫”。一正一反两个典故,将矛头指向了唐玄宗,表达了诗人对于唐玄宗的不满。颔联抒情:“能遣明妃嫁夷狄,画工原是汉忠臣。”诗人认为画工们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为了讨好皇帝而出卖自己的良心。颈联议论:“虽教樊素关山远,不及蛾眉宛转深。”“教樊素”指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蛾眉”比喻杨玉环的美貌。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讽刺了唐玄宗的昏庸和宠妃的专横。最后一句总结全篇:“画工本是汉忠臣,可惜当时无义士!”意在表明,即使画工们忠于汉室,但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像古代义士那样有识大体、识大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