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落雁来时,见说沙场未解围。
夜夜灯前做针线,倩谁边上寄寒衣。
【注释】
①戍妇:驻守边疆的妇女。
②沙场:指边塞战场。
③倩(qiàn)谁:请托谁。
④寒衣:冬天穿的棉袄。
【译文】
梧桐叶落雁来时节,听说边城还没有解围。
夜夜灯前织针线,请人寄回一件过冬的棉袄。
【赏析】
这首《秋夕》诗描写了戍妇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首句写秋天来临,梧桐叶落,鸿雁南飞。这季节正是边塞战事吃紧之时。次句“说”字,表明戍妇已听到有关战事的传闻;“未解围”,点出战事还未结束,说明战事还在继续,边关将士们还在浴血奋战。第三句是说:在这兵荒马乱、烽烟四起的日子里,戍妇只好在昏黄的灯光下缝补衣服。“夜夜灯前做针线”,可见她的勤劳;但这样下去,又怎能抵挡严寒?因此末句便出现了一个悬念:“倩谁边上寄寒衣?”“寒衣”即冬衣。“倩谁”即请托谁帮助自己寄送。从“见说”、“未解围”和“夜夜灯前做针线”等句来看,诗人所描写的是一位在丈夫远戍他乡的情况下,独自承担着养蚕、缫丝、制布、裁缝、缝纫、修补、缝纫……等一系列繁重家务劳动的妇女。她日夜操劳,辛苦备至,然而却得不到丈夫的关心体贴,甚至连一件御寒的棉衣也没有寄到,使她无法抵御凛冽的寒冷,只能孤身守着空荡荡的小窗,凝神伫立,翘首企盼。这是一位何等不幸的女性啊!然而,诗人没有让这一悲剧场面拖得太长,第四句突然收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这位女性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或许她会将这思念之情倾泻于笔端,写下一首情深意切的《秋夕》,以抒其相思之苦。然而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并没有写出这位妻子如何去寄衣的经过,而是只通过“夜夜灯前做针线”这个镜头,让人们想象她在昏黄的灯光下辛勤劳作的情景。这就使诗歌的主题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