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枕已三月,清明节已过。
光阴流水去,风雨落花多。
病久难禁酒,愁深懒听歌。
门前舟楫动,无奈客怀何。
注释:
1 伏枕已三月,清明节已过 - “伏枕”意为躺在床上。”三月”可能指的是三个月的时日。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用于纪念逝去的亲人。
- 光阴流水去,风雨落花多 - “光阴”指时间,“流水”比喻流逝的时间。“落花”形容春天的景象。这里表达了时间的快速流逝和春花凋零的景色。
- 病久难禁酒,愁深懒听歌 - “病久”说明疾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禁酒”是指不能饮酒。“愁深”表达了深深的忧愁。这里描述了由于长期的疾病和忧愁,使得人难以饮酒,也懒得聆听音乐。
- 门前舟楫动,无奈客怀何 - “舟楫”指船只,“动”可能暗示了船只在移动的声音,如水流声。“无奈”表示没有办法或无计可施。“客怀”即游子的心情,表达了因长时间在外而感到的孤独和无助。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闻歌有感”为题,通过描绘诗人因病卧床三月、清明节过后、时光飞逝、酒不可饮、愁深难解以及无法摆脱的旅居之苦等情景,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病中闻歌有感”,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因病卧床,无法自由行动,只能在病榻上聆听窗外的歌声,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第二句“清明节已过”,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清明时节本是祭扫先人的时刻,但诗人却因为疾病无法前往,只能在家中度过,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遗憾和孤独。
接下来四句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诗人的痛苦与挣扎。第三句“光阴流水去”,以“流水”喻指时间,形象地表达了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让人无法抓住。第四句“风雨落花多”,则是以自然景象来表达人生的无常,风雨之中,落花纷纷,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这两联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最后两句“病久难禁酒,愁深懒听歌”,则具体到诗人的个人感受。由于长时间的疾病和心中的忧愁,使得诗人变得意志消沉,甚至连酒都无法饮用。同时,对于音乐,诗人也感到厌倦至极,宁愿选择沉默,不愿再去聆听。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他对现实的无力感。
最后一句“无奈客怀何”,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处境——作为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他既感到孤独,又感到无助。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病痛中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