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枝藤杖各过头,一赠诗翁一自留。
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
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
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
【注释】
- 隐静简堂老:隐静简堂是唐代著名僧人惠能的道场,位于广东新兴县。
- 赠藤杖:指赠送藤杖。
- 诗翁:这里指诗人自己。
- 自留:自己保留。
- 借力崎岖知意厚:意思是借助山路崎岖之险,可以更深刻理解诗翁的心意。
- 分岐喧静果谁优:意思是分岐处喧闹与宁静,到底哪个更好。
- 拄归山路烟岚好:意思是拄着藤杖走在回家的路上,可以看到美丽的山峦和云雾。
- 横(héng)向禅堂魔魅愁:意思是拄着藤杖走向禅堂时,可能会遇到魔鬼和诱惑。
- 偿尽阿师行脚债:意思是用这些诗来偿还师父行走江湖的债务。
- 不妨分我老沧洲:意思是不要担心这些诗会让我变得苍老。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送别友人的诗。作者通过描绘山路、禅堂等景物,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对诗的热爱和执着。
首联“隐静简堂老赠藤杖”直接点出主题,诗人为一位隐居于简堂的老僧所赠的藤杖而感怀。这里的“隐静”二字,既形容了简堂的宁静环境,又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老赠”则暗示了这首诗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的。
颔联“一赠诗翁一自留”进一步展开,诗人将自己与诗翁进行对比,一方面表示自己将诗翁的诗留作纪念,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不会因为得到诗而骄傲或自满。这种谦逊的态度体现了诗人的高尚品格。
颈联“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进一步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这里的“借力崎岖”既形容了山路的艰难险峻,也比喻了人生道路的曲折。而“分岐喧静”则是对诗中“分岐处喧静”的巧妙运用,既表明了诗人与诗翁的不同选择,也表达了对各自道路的不同看法。
尾联“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则以送别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修行的向往。这里的“拄归山路”既是实景描绘,也暗喻了诗人即将踏上新的旅程;而“横向禅堂”则暗示了诗人即将前往的目的地。最后一句“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的“阿师”可能指的是诗中的某个人物,而“行脚债”则暗示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知识。最后一句则表示诗人愿意将这些经验与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也不担心这些经历会让自己的心境发生改变。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修行之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