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林立更鸿生,经倚菑畬道可耕。
便合摘髭书桂籍,未须拥鼻避时名。
似闻眕梦成三耳,会见惊人取一鸣。
讲易露门谁第一,伫君重席振家声。
【注释】
儒冠:古代读书人戴的方巾。林立:形容人多。鸿生:高才。菑畬:耕种田地,这里比喻学问或才能。便合:应当。摘髭:指科举考试中举。桂籍:指进士名册。时名:权势。眕梦:指科举中第。三耳:指三个耳朵,传说中能听到非常细微的声音。一鸣:一举成名。露门:指孔子弟子颜回,因家境贫寒,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但孔子认为他有圣人之德。重席:指重新登科及第。振家声:让家族声名远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应朱秀才邀请,为祝贺其考中进士而作的诗。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意境和内涵。
“儒冠林立更鸿生,经倚菑畬道可耕。”
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儒士云集、人才辈出的景象。儒士们头戴方巾,如林立之群鸟;他们手持经书,如同耕种土地一般勤劳。这里的“鸿生”,指的是才华出众的学者,他们的学识和才能,就像耕田一样,为社会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便合摘髭书桂籍,未须拥鼻避时名。”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儒士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名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们也明白,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名利双收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不必过于追求一时的声誉和地位,而是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似闻眕梦成三耳,会见惊人取一鸣。”
此句则表达了儒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的人不一定去做,喜欢做的人也不一定做得好,只有真正热爱并乐于为之的人,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因此,儒士们应该像孔子一样,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将知识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讲易露门谁第一,伫君重席振家声。”
此句则是对儒士们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们在学术上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宗师;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一句“伫君重席振家声”,更是对朱秀才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让家族声名远播,成为社会的楷模。
这首诗通过对儒士们的赞美和期望,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价值观念。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支持,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