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公龙变不容亲,犹有先生不绝尘。
定力不为生死动,始知天地有闲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 首句:“老逢熙运乞前官,病遇先生得内丹。”
- “老逢熙运”指的是诗人在晚年时,遇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代。这里的“熙运”可能指的是盛世或好时光,而“乞前官”则意味着诗人在晚年时仍然渴望得到之前的官职或地位。这种渴望可能源于他对过去职业生涯的怀念或对自己未能在年轻时获得更高地位的遗憾。
- “病遇先生得内丹”则是指诗人在生病时遇到了一位神秘的先生,这位先生传授给诗人一种神奇的丹药,使他得以康复并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这里的“内丹”可能是指一种内在的修为或精神力量,通过服药或修炼而得到的提升。
- 次句:“一饱有期吾事了,千年不死後人看。”
- “一饱有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他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某种目标或愿望,从而得到满足和安慰。这里的“一饱”可能象征着物质上的满足或心灵的安宁。
- “千年不死”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或不朽的价值。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 “後人看”暗示了诗人的行为将会被后人铭记,成为后世的榜样或传说。这种观点表明了诗人对自己行为和成就的自豪以及对未来的积极展望。
- 第三句:“此身已许壶丘子,他日争寻靖长官。”
- 这里的“此身已许”表示诗人已经做出了某种承诺或决定,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这个目标或信念。这里的“壶丘子”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或理念,代表着诗人所追求的目标或信仰。
- “他日争寻靖长官”则暗示着未来有一天,人们会争相寻找那位曾给予他启示和帮助的“靖长官”。这表明诗人对自己的影响和贡献感到自豪,并相信他的事迹将激励他人追随他的脚步。
- 第四句:“宇定心清面发丹,下床投杖觉轻安。”
- “宇定心清”描绘了一种宁静、专注的状态,诗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净化和安定。这种状态可能源自于他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或者是他对某种理念或信仰的深刻理解。
- “面发丹”可能是指诗人的脸上出现了红色的斑点,这是一种特殊的现象,通常与内丹修炼有关。这些斑点的出现象征着诗人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提升,也暗示着他正在经历一种深刻的转变或修行。
- “下床投杖觉轻安”描述了诗人起床后的动作和感觉,他放下手中的拐杖,感受到了身体的轻松和愉悦。这可能是因为服用了内丹药物或进行了某种修炼活动,使他的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和有力。
- 第五句:“此身已许壶丘子,他日争寻靖长官。”
- 这句诗再次强调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和自豪,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这种自信和坚持的态度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他能够继续前进的动力。
- “他日争寻靖长官”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会继续寻找那些像他一样的人,他们不仅有着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还具备实现这些理想的能力和智慧。这种期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的重视。
《送姚先生归宜山三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抱负的作品,更是一幅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的画卷。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从而更好地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