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本无心,起灭因众缘。
化尽悲愿在,留形此台颠。
闻名与致敬,获福皆无前。
千年一钵水,宿疾几人痊。
骁雄兖州军,马步馀数千。
一呼可摧山,四合如垂天。
老幼十八村,顷刻理无全。
哀鸣寄香火,毁塔投其塼。
盛怒忽惊奔,如有所见然。
等观同一子,岂特此所怜。
我来已再见,童稚亦虔虔。
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
始读壁间碑,妙力隐不传。
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
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
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
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
攲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
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
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
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
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

诗句

  • 礼武台坐化僧:描述一个僧人在礼仪之台上安详地坐着,似乎已经超脱了一切尘世的纷扰,达到了一种宁静的境界。
  • 至人本无心:强调了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至人)的本质,他们并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缚和欲望的影响,保持一颗纯净无杂的心。
  • 起灭因众缘:指出世间万物的生与灭都源于众多的因素和条件,而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体现了一种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理解。
  • 化尽悲愿在:表达了一个愿望或目标在完成之后,所有的悲伤和痛苦都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是对这一过程的感慨和领悟。
  • 获福皆无前:暗示通过某种方式获得福报是超越常规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实现,需要付出努力和智慧才能达到。
  • 千年一钵水:形容寺庙中僧人的生活极为简朴,连水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反映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解脱的生活态度。
  • 宿疾几人痊:用疾病来比喻人们内心的困扰和烦恼,暗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治愈这些内心的创伤。
  • 骁雄兖州军:描述了一支勇猛的军队,展现了军队的强大和士兵的英勇无畏。
  • 老幼十八村:强调了村庄的广大与人口数量之多,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庞大规模和丰富多样。
  • 哀鸣寄香火:表达了人们在祭祀时发出的哀叹声,寄托着对祖先和神明的敬仰和怀念。
  • 毁塔投其塼:描述了一种破坏行为,可能是为了纪念或庆祝某个事件,但这种行为却给后人带来了伤害。
  • 盛怒忽惊奔:描绘了一个人突然被激怒后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冲动。
  • 等观同一子:表达了对同一种事物的共同认识和理解,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共通之处。
  • 岂特此所怜:进一步强调了对某些事物或情况的特殊关怀和同情,表明作者对这些事物的特别关注。
  • 我来已再见:表示作者已经多次来到这里,见证了这里的变迁和变化,见证了时间的流逝。
  • 童稚亦虔虔:描绘了孩子们纯真无暇、虔诚恭敬的样子,反映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态度。
  • 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描绘了一种温馨、宁静的场景,暗喻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始读壁间碑:开始了对墙壁上碑文的阅读,象征着新的发现和启示。
  • 妙力隐不传:强调了某些能力或技艺的神奇和不可言传的特点,让人感到敬畏和赞叹。
  • 颇恨语未工,安得笔如椽:表达了对于语言表达的不足和对书写工具的高度赞赏。
  • 归路云月黑,涛波隔长川:营造了一种夜晚归途的氛围,同时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溪翁停舟待,相唤声相连:描绘了一个渔夫在岸边等待的情景,以及他与过往行人之间的友好互动。
  • 解缆风泊岸,中流水入船:表现了船只顺利停靠岸边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 攲侧脚不停,竟脱蛟鱼涎:描绘了船只倾斜摇晃的画面,同时也表现了渔民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 兴坏如有待,适当使君贤:暗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也赞扬了君主的智慧和才能。
  • 定能选妙士,拂尘起熏烟:表达了对优秀学子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祝愿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译文

礼武台坐化僧,至人无心起灭因。心静如水无波澜,悲愿已化留形台。名声与敬意并存,祈福无前真非凡。千年一钵水清流,宿疾之人难痊愈。骁勇军队马步多,一声令下摧山岳。老幼齐聚十八村,片刻之间无全者。哀鸣祈祷香火中,毁塔投塼心伤重。愤怒忽然惊奔走,宛如所见有所得。众人仰望同一子,非独此子令人怜。我已再次见此景,童稚也虔诚敬仰。点燃火焰照暗室,青灯闪烁已显美。壁间碑文开始读,神奇之力难以传。可惜言语未精练,如何得笔如椽般?归途乌云遮月色,波浪隔断长川河。溪翁停下等待我,相互呼唤声相连。解开绳索风平浪静,船只平稳入水中。倾斜晃动脚不停,最终摆脱蛟鱼涎。心情起伏似有定数,适当使用智者之贤。必定能选拔英才士,拂去尘埃见真佛。承灵山之嘱早修禅,丐我一片石头刻佛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礼武台僧人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宗教画面。诗中的“至人”象征着那些超越了世俗纷扰、达到心灵解脱境界的人。他们的心境如同“至人本无心”,不受外界干扰;他们的行动则如同“起灭因众缘”,顺应自然法则。这种对至人境界的描绘,不仅是对佛教禅宗的一种解读,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中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发火触暗室,青灯已娟妍”描绘了火光照亮黑暗、青灯闪耀的美丽场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颂和向往。同时,这也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映射,象征着内心的光明和温暖。

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诗人通过对礼武台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风貌和宗教文化的魅力。同时,诗中也融入了民间传说和信仰的元素,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