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竹不必高,摇绿当我楹。
向来三家墅,无此笙箫声。
皇天有老眼,为閟十日晴。
护我萧萧碧,伟事邻翁惊。
同林偶落此,相向意甚平。
何须俟迷日,可笑世俗情。
明年万夭矫,穿地听雷鸣。
但恨种竹人,南山合归耕。
佗时梦中路,留眼记所更。
苍云屯十里,不见陈留城。
种竹
种竹不必高,摇绿当我楹。
向来三家墅,无此笙箫声。
皇天有老眼,为閟十日晴。
护我萧萧碧,伟事邻翁惊。
同林偶落此,相向意甚平。
何须俟迷日,可笑世俗情。
明年万夭矫,穿地听雷鸣。
但恨种竹人,南山合归耕。
佗时梦中路,留眼记所更。
苍云屯十里,不见陈留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种竹为主题,通过描写竹林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二句“种竹不必高,摇绿当我楹”描绘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和姿态。竹子生长在高大的树上,却不必高大,只要能够摇动绿色,就能够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竹子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
接下来四句“向来三家墅,无此笙箫声”则是对竹林中生活的描述。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指的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的时候,他曾经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很多竹子,用来装饰庭院,并以此来表达他的清高和淡泊名利的态度。这里的竹子象征着诸葛亮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隐逸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四句“皇天有老眼,为閟十日晴。护我萧萧碧,伟事邻翁惊。”则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它的敬畏之情。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指的是汉朝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在南阳隐居期间,曾在院中的竹林旁建造了一座小亭子,用以欣赏周围的美景。后来,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发现这座小亭子竟然没有被震坏,而是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是一个守护神一样。这里的竹林象征着张衡的智慧和毅力,也反映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接着的四句“同林偶落此,相向意甚平。何须俟迷日,可笑世俗情。”则是对诗人自己与竹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诗人曾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来到了这个竹林,看到它美丽的样子,不禁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他认为没有必要等到天气变暗才来观赏它,因为无论何时,他都能看到它美丽的身姿。而那些庸俗的人总是喜欢等待好时光才来欣赏美景,这种庸俗的态度实在是可笑的。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眼光的不屑和对于自然美的独到见解。
最后的四句“明年万夭矫,穿地听雷鸣。但恨种竹人,南山合归耕。”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希望明年春天,竹林能够更加茁壮成长,就像那些挺拔的竹子一样。然而,他也感到惋惜的是,那些真正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已经选择了回归农田生活。这里的竹林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而农田生活则代表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
这首诗通过对竹林的描绘和对竹林中人们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偏见的不满。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