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
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
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
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
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
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
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
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
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
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
注释:
- 今日忽不乐:今天突然不高兴。
- 图书从纠纷:书籍被卷入了纠纷中。
- 不见汝州师:没有见到你(我)的老师。
- 但见西来云:只看见西边的云彩。
- 长安岂无树:长安城里难道没有树木吗?
- 忆师堂前柳:怀念你教书的地方前边的柳树。
- 世路九折多:人生道路曲折重重。
- 游子百事丑:流浪人做什么事都不顺心。
- 三年成一梦:这三年来仿佛一场大梦。
- 梦破说梦中:梦醒了,才知道是一场梦。
- 来时西门雨:我来时,正是西门下雨的时候。
- 去日东门风:离开时,正逢东门外刮风。
- 书到及师闲:书信到了,正好老师有空。
- 为我点枯笔:让我为你点上一根枯萎的笔吧。
- 画作谪官图:画一幅贬职官员的图象。
- 羸骖带寒日:瘦弱的马身披着寒冷的太阳。
- 他时取归路:以后有机会回家时,可以从这里取回。
- 千里作一程:走千里路,就像走一次路程一样。
- 饱吃残年饭: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 就师听竹声:坐在老师的书房里聆听竹林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陈留送别友人,并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 “今日忽不乐,图书从纠纷。”表达了诗人因为一些纠纷而心情低落的情绪。这里的“纠纷”可能指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困扰或者困境。
- “不见汝州师,但见西来云。”描绘了诗人在送别的场景中,只能看到西边的云彩,而不能见到老朋友的景象。这里的“云彩”可能象征着离别的愁绪和未来的美好期许。
- “长安岂无树,忆师堂前柳。”诗人用“长安”这个意象,寓意着朋友所在的城市,也表达了对朋友所在城市的美好想象。同时,“忆师堂前柳”又暗示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 “世路九折多,游子百事丑。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然而,他又以梦境为比喻,将现实与梦境进行了巧妙的对比。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和深意性。
- “来时西门雨,去日东门风。”诗人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分别的情感。西门下雨意味着告别时的心情沉重,而东门风吹则预示着重逢时的喜悦。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富有画面感。
- “书到及师闲,为我点枯笔。”诗人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他期待着书信的到来,同时也希望老师能为自己点上一根枯萎的笔,象征着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 “画作谪官图,羸骖带寒日。”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幅贬职官员的图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凉。同时,他也将自己比作一匹瘦弱的马,身上带着寒冷的日子,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艰辛和困苦。
- “他时取归路,千里作一程。”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他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条回家的道路,即使路途遥远也要坚定前行。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使得诗歌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 “饱吃残年饭,就师听竹声。”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他享受着丰盛的晚餐,聆听着竹林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这种生活态度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