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
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
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
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
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
愿香惊馀烟,世故感陈迹。
固应师未钝,使我不安席。
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对诗句进行理解分析,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最后要注意答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逻辑关系。
此题中“印老索钝庵诗”是这首诗的主题句。全诗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从不同方面写出了印禅师的闲适、豁达。首联说“人言融公懒”,这是一般人的看法。颔联写自己来到禅院后,与禅师的交往。颈联写自己在禅院的生活。尾联写自己对印禅师的敬仰之情。
第一部分(首联)“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意思是说,人们都说融和尚很懒惰,他躺在床上,就招呼着客人过来。“懒”,指慵懒。“融公”,指的是禅宗五祖弘忍。“融公”是唐代著名高僧弘忍法号。“床上”,指禅房。“揖宾客”,就是招待客人的意思。《旧唐书·道统传》记载:“融(指弘忍)每至斋日坐禅,众集其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融曰:‘不风不动’”,这里用“床上揖宾客”来形容弘忍禅师的从容自得、潇洒自如。
第二部分(颔联)“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意思是说我到了这里后,与大家相处融洽,忘却了世俗烦扰。“来”,指我的到来。“两忘”,指忘却世俗烦忧,即心无杂念。“团团一庵白,”意思是说,这庵堂周围环绕着一片洁白如玉的云朵,形容景色清幽。“团团”,形容云彩环绕的样子。“白”,指洁白。
第三部分(颈联)“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意思是说,我们在一起聊天时,还聊到邓州的禅宗,一起吃天宁寺的麦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闲适自在的寺院生活画面。“邓州”,指的是邓州佛图澄,晋朝僧人,以善解经义知名。“天宁寺”,位于今江苏南京钟山南麓的定山上,为南朝梁武帝所建。“分食”,指一起吃饭,也指同吃一样东西。“天宁麦”,指天宁寺的麦子。
第四部分(末联)“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意思是说,这里的竹子在风中摇曳生姿,它们好像在对我表示欢喜似的,直到傍晚时分,秋风瑟瑟,天气寒冷。这两句诗描绘了寺院中静谧安详、自然和谐的画面。“亦喜我”,即好像在对我表示喜爱。“萧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这里比喻天色昏暗阴沉。“至日夕”,即直到傍晚时分。
第五部分(尾联)“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出家”指出家为僧。“丈夫”,这里指男子汉。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当个出家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些做官的人本来也不容易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出家生活的向往。“轩裳”,指官服,代指仕途。“儿剧”,指戏剧性强。
第六部分(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来到禅院后与禅师们的交往情景。开头两句交代了来由,点明主题——“懒”。中间四句写与禅师们交往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相互间的亲切、融洽以及作者内心的愉悦。末两句抒发感慨,表明出家生活并非易事,并流露出对仕途的羡慕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流畅,情感真挚自然,充分体现了禅宗的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思想。
【答案】
译文:
听说融和尚很懒惰,他就躺在禅堂上迎接客人们。
我来到这里与大家相处融洽,忘记了世俗烦忧。
我们在一起聊天时,还聊到邓州的禅宗,一起吃天宁寺的麦子。
竹林中的清风好像在向我们示喜,直到傍晚时分,秋风瑟瑟,天色阴暗。
作为出家人也是不容易的事,那些做官的人本来也不容易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与禅师们交往的情景,表现出他们互相之间的亲切、融洽以及作者内心的愉悦。诗中虽未直接抒情,而情见于言外,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