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木枕与菅席,无耐当兴戴朝帻。
巷南巷北闻锻声,舍后舍前唯月色。
事国无功端未去,竹舆伊鸦犹昨日。
不见武林城里事,繁华梦觉生荆棘。
成坏由来几古今,乾坤但可著山泽。
西湖已无金碧丽,雨抹晴妆尚娱客。
会当休日一访之,摩挲苍藓慰崖石。
只恐冷泉亭下水,发明白发增叹息。
《宿山寺》
【注释】
夙兴:清晨起身。
美哉木枕与菅席:多么美好啊,木制的枕头和草席。
无耐当兴戴朝褌:无奈,只得在起床时戴起晨昏的头巾。
巷南巷北闻锻声,舍后舍前唯月色:无论是小巷还是大路,都传来锻铁的声音;而无论走到何处,只见一轮皓白的月亮。
事国无功端未去:即使为国家效力没有立下功劳,但也不能轻易离开。
竹舆伊鹔犹昨日:竹轿和乌鸦一样的帽子还像昨天一样。
不见武林城里事:看不到武林城里的事。
繁华梦觉生荆棘:繁华如梦醒来却发现自己置身于荆棘之中。
成坏由来几古今,乾坤但可著山泽:事物的成与败自古就有,天地间只有山林沼泽可以容身。
西湖已无金碧丽,雨抹晴妆尚娱客:西湖美景虽不再如当年那样金碧辉煌,但雨洗晴天仍然能为游客带来乐趣。
会当休日一访之,摩挲苍藓慰崖石:总有一天要找个闲暇的日子去拜访它,抚摸着青苔以安慰被风雨侵蚀的山石。
只恐冷泉亭下水,发明白发增叹息:只怕那冷泉亭下的泉水,会让我这满头的白发增添更多叹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写于公元83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秋天,作者因作诗求仕不中而退居洛阳,在题名“天坛”的冷泉亭下的一块怪石上,留下这首诗。
第一二句“夙兴美哉木枕与菅席,无耐当兴戴朝帻”,描写了作者在寺庙里过夜的情况。作者早晨早早起床,觉得木枕和草席非常舒适美妙,然而不得不戴上头巾出门上朝。这两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感慨。
第三四句“巷南巷北闻锻声,舍后舍前唯月色”,则描绘了寺庙周边的环境。无论是小巷还是在大街,都能听到打铁的声音;而无论走到何处,总是看到皎洁的明月。这两句既展示了寺庙周边的繁忙景象,又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五六句“事国无功端未去,竹舆伊鹔犹昨日”,则是说即使为国家尽忠尽力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但又不能轻易地离开。这里的“竹舆伊鹔”指的是古代官员出行用的竹轿,而“犹昨日”则表示过去的事情就像昨天一样。这两句既是对作者自己的一种自我反省,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深刻观察。
七八句“不见武林城里事,繁华梦觉生荆棘”,则是说无法看到外面世界的变化,只能感叹繁华如梦般醒来却发现自己置身于荆棘之中。这里的“武林”指的是杭州,而“繁华梦觉生荆棘”则表示虽然杭州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地方,但现在却已经变得破败不堪。
九十句“成坏由来几古今,乾坤但可著山泽”,则是说事物的成与败自古就有,天地间只有山林沼泽可以容身。这里的“乾坤”指的是天地,而“著山泽”则表示只有山林沼泽才能容身。这两句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深刻领悟。
十二三句“西湖已无金碧丽,雨抹晴妆尚娱客”,则是说西湖的美景虽然不再如当年那样金碧辉煌,但雨洗晴天仍然能为游客带来乐趣。这里的“西湖”指的是杭州西湖,而“雨抹晴妆”则是一种比喻,表示西湖的美丽如同经过雨水洗涤后的妆容一样令人愉悦。
十四五句“会当休日一访之,摩挲苍藓慰崖石”,则是说总有一天要找个闲暇的日子去拜访它,抚摸着青苔以安慰被风雨侵蚀的山石。这里的“休日”指的是闲暇的日子,而“摩挲苍藓慰崖石”则表示通过抚摸青苔来安慰被风雨侵蚀的山石。这两句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赞美和欣赏。
六至八句“只恐冷泉亭下水,发明白发增叹息”,则是说只怕那冷泉亭下的泉水,会让我这满头的白发增添更多叹息。这里的“冷泉亭”是指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古亭子,而“白发增叹息”则表示由于岁月流逝,白发越来越多,让人心生叹息。
最后两句“会当游历遍天下,到处相逢是故人”,则是说将来要游历天下各地,到处都能遇到旧友重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和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