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白乐天,香草荆屈平。
释氏定而慧,道家直且清。
儒臣司燮理,至治薰神明。
不然岩谷间,亦作兰茝馨。
郁郁若沉水,茫茫夷岛生。
人从韩寿徒,去就焉知轻。
讵如贤达门,气类全精诚。
鲍肆不肯入,结交皆群英。
男以芳自持,女以烈主盟。
时虽付衰殁,久亦腾褒旌。
自古葬枯骨,阿谁埋令声。
所以芗峦上,遗芬始峥嵘。
一字可为谥,双魂无愧情。
宁馨把仙桂,已在月中行。
迤逦衔鸡舌,笔花对长檠。
紫薇引当坐,红药欢相迎。
芗峦
香山白乐天,香草荆屈平。
释氏定而慧,道家直且清。
儒臣司燮理,至治薰神明。
不然岩谷间,亦作兰茝馨。
郁郁若沉水,茫茫夷岛生。
人从韩寿徒,去就焉知轻。
讵如贤达门,气类全精诚。
鲍肆不肯入,结交皆群英。
男以芳自持,女以烈主盟。
时虽付衰殁,久亦腾褒旌。
自古葬枯骨,阿谁埋令声。
所以芗峦上,遗芬始峥嵘。
一字可为谥,双魂无愧情。
宁馨把仙桂,已在月中行。
迤逦衔鸡舌,笔花对长檠。
紫薇引当坐,红药欢相迎。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诗人元稹。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诗歌造诣深湛,而且书法、绘画和音乐也颇有造诣。他在仕途上曾经一度失意,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首诗就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
诗的第一句“香山白乐天”,直接点明了诗人自己的身份和名字。香山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白乐天是诗人的字,表明他是一个男性。
第二句“香草荆屈平”,是对屈原的赞美。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超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香草和荆屈平都是比喻屈原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释氏定而慧”,是对佛教教义的引用。释氏是指佛教的信徒,定而慧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即通过定心和慧眼来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的“释”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表示诗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智慧。
接下来四句是对道家思想的描述。这四句分别引用了老子、庄子和孔子的思想,表达了道家强调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思想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五句“儒臣司燮理”,是对儒家学者职责的描述。这里的“儒臣”是指儒家学者,而“司燮理”则是指他们负责调和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者的赞赏和尊重。
第六句“至治薰神明”,是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描述。这一句中的“至治”指的是理想的治理状态,“薰神明”则是指通过道德教化来净化人心,使人们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这一描述反映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第七句“不然岩谷间”,是对隐居生活的表达。岩谷间指的是偏僻的山林之中,这里暗指诗人曾经隐居山林,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八句“亦作兰茝馨”,是对兰花和芷草香气的描绘。兰与芷草都是香草,它们的芳香被用来象征高尚的品质和美德。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第九句“郁郁若沉水”,是对植物生长状态的描写。这里的“郁郁”形容植物生长旺盛,“如沉水”则是指植物的生命力顽强,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鼓励。
第十句“茫茫夷岛生”,是对遥远地域的描写。这里的“夷岛”指遥远的岛屿,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第十一句“人从韩寿徒”,是对古代爱情故事的引用。韩寿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公子,与美女贾充之女贾午私通。这里的“韩寿徒”是指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人。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第十二句“去就焉知轻”,是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这里的“去就”指离开和留下,“焉知轻”则是说如何决定自己的取舍。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思熟虑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第十三句“讵如贤达门,气类全精诚”,是对贤良人士的赞扬。这里的“贤达门”指贤良之士所在的门庭,“气类全精诚”则是称赞他们的品德高尚,真诚可信。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贤良人士的钦佩和敬仰。
第十四句“鲍肆不肯入,结交皆群英”,是对清高品格的描写。这里的“鲍肆”指酒楼酒馆,“不肯入”则是指不愿意沉溺于其中,“群英”是指一群有才华的豪杰。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清高品质的赞美和推崇。
第十五句“男以芳自持,女以烈主盟”,是对男女角色的刻画。这里的“芳”指芬芳的花,“烈”则是指坚强的意志。这两句描述了男女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相互支持和激励。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男女平等和社会公正的呼吁和期待。
第十六句“时虽付衰殁,久亦腾褒旌”,是对英雄事迹的回忆。这里的“衰殁”指的是年老去世,“褒旌”则是表彰和纪念之意。这两句描述了英雄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传颂。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事迹的怀念和敬仰。
第十七句“自古葬枯骨,阿谁埋令声”,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里的“葬枯骨”指的是埋葬那些死去的人,“埋令声”则是对那些名声显赫的人物的评价。这两句描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对英雄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思考。
第十八句“所以芗峦上,遗芬始峥嵘”,是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赞颂。这里的“芗峦”是指香山,而“遗芬”则是指遗留下来的美名和功绩。这两句描述了历史人物在香山留下了不朽的名声和功绩,使得后人得以瞻仰和学习。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赞誉和敬佩。
第十九句“一字可为谥,双魂无愧情”,是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概括。这里的“一字可为谥”表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人的一生,而“双魂无愧情”则是说他的两个灵魂都充满了正义和勇气。这两句描述了历史人物的一生都充满了正义和勇气,没有遗憾和愧疚。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第二十句“宁馨把仙桂,已在月中行”,是对历史人物的祝愿。这里的“宁馨”是指美好的事物,而“仙桂”则是指传说中的桂花树,它生长在月宫中。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希望历史人物能够像仙桂一样美好,并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发光发热,给后人带来启示和鼓舞。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望。
第二十一句“迤逦衔鸡舌,笔花对长檠”,是对历史人物文采的赞美。这里的“迤逦”是连续不断的意思,“衔鸡舌”则是形容文采飞扬如同鸟儿衔着鸡舌一般流畅自然,笔花则是比喻文笔优美,如同绽放的花朵一般美丽动人。这两句描述了历史人物的文采非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十二句“紫薇引当坐,红药欢相迎”,是对历史人物声望的渲染。这里的“紫薇”是一种珍贵的花卉,而“红药”则是指红色的芍药花。这两句描述了历史人物的威望如同紫薇花般高贵,而他的声望如同红色芍药花一样受到欢迎和敬仰。这一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声望的赞美和推崇。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赞颂,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