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翁不解饮,安事园池游。
从知莲社侣,所乐在清修。
我忆少壮日,未多禅悦优。
独醒对佳景,愁纹上眉头。
四方观唱礼,文辞旨趣幽。
我膝固不屈,弥陀暗相投。
叶吹光乱转,花覆实泉流。
此外无国土,静中反身求。
湛然真赏妙,谁肯寻糟丘。

【注释】

清晖行:即《游清晖园》诗,为宋代诗人苏轼所作。主翁:对人尊称。莲社:佛教禅宗寺院中以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所坐莲花为象征而建立的僧团组织。安事:安居、静修。所乐在清修:指他们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清静和修养。我忆少壮日:回想年轻时的日子。未多禅悦优:没有太多禅悦。独醒:独自清醒。佳景:美好的景致。愁纹上眉头:忧愁的心情写在脸上。四方观唱礼:四处观看礼仪之仪。文辞旨趣幽:文章言辞含义深远。弥陀:即阿弥陀佛,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弥陀暗相投:指自己与阿弥陀佛冥冥之中的默契相合。叶吹光乱转: 风吹动树叶,光线在树叶间交错旋转。花覆实泉流:花覆盖着泉水流动。此外无国土:除了这以外没有国家。静中反身求:在静寂之中反思自身。湛然真赏妙:湛然真赏是佛教禅宗用语,意译为“湛然的真悟”。湛然真赏妙,谁肯寻糟丘:湛然真赏是佛教禅宗用语,意译为“湛然的真悟”,谁会去追求那些世俗的享乐呢?

【赏析】

此诗为《游清晖园》组诗的第二首。作者借游览名园清晖园,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第一联:“主翁不解饮,安事园池游。”诗人以主人翁的身份,表达了他对饮酒的不解和对园池游玩的厌倦。他认为饮酒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人陷入迷离和迷茫之中。同时,他也对园池中的游乐活动表示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这些活动并不能真正地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求。

第二联:“从知莲社侣,所乐在清修。”诗人继续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他认为那些志同道合的莲社侣人们,他们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清静和修养。他们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生活方式,也是诗人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第三联:“我忆少壮日,未多禅悦优。”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光,那时他并没有太多的禅悦和优裕的生活。相反,那时的生活更加简单和朴素。他渴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第四联:“独醒对佳景,愁纹上眉头。”诗人独自一人欣赏着美景,但他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他的眉头紧锁,似乎有什么心事在心头。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第五联:“四方观唱礼,文辞旨趣幽。”诗人四处观察着人们的礼仪行为,发现这些行为虽然形式化,但却蕴含着深深的内涵和智慧。这表明诗人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联:“我膝固不屈,弥陀暗相投。”诗人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意志是不可屈服的,就像佛教中的弥陀菩萨一样。他希望在困境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和希望。

第七联:“叶吹光乱转,花覆实泉流。”诗人用美丽的自然景象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如同树叶一样飘忽不定,像花朵一样美丽而又脆弱。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宁静中找到力量和勇气。

第八联:“此外无国土,静中反身求。”诗人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他认为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只有通过静思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他希望通过这种修炼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九联:“湛然真赏妙,谁肯寻糟丘。”诗人最后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欣赏来自于内心的澄明和清净。那些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是不懂得欣赏真正的美的,因为他们已经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因此,只有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欣赏到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