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风节本高寒,千仞峰头雪正漫。
一夕诸生聆妙论,时人莫作剡溪看。

【注释】

十一月望:指农历十月十五日。是夜宿分水岭头,遇雪,次早别先生二兄北归;约联诗不成自赋一绝:我没能与您一起吟咏诗歌。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归乡途中,时值深冬。诗中以“先生”指徐子融黄子功,即徐凝。诗人在分别后,对徐凝风节的高尚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首句“十一月望后同徐子融黄子功送先生归闽”,写诗人与徐凝告别的时间和情景。“十一月望”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望”字表明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冬至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小寒。“同徐子融黄子功送先生归闽”说明诗人与徐凝是同道之人,徐凝要归去福建,而诗人也准备返回故乡。

第二句“是夕宿分水岭头遇雪”,写诗人与徐凝分别后的所见所感。“分水岭”,山名,在今江西境内。《太平寰宇记》载:“分水岭,在建昌军南一百里。旧有分水驿。”《舆地纪胜》:“分水驿在南丰县东二十里。宋大宝六年立。”又“分水岭”一名为赣江与修水合流处。这里既指赣江,又兼指闽浙之间的交通要冲,是诗人此次北上的必经之地。“宿分水岭头”点明诗人当晚在此住宿。“遇雪”是说第二天早晨起床一看,只见山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雪花。“次早”指次日早晨。“别先生”即告别徐凝。

第三句“一夕诸生聆妙论”,写徐凝在山中与诸生(学生)畅谈的情景。“诸生”,指读书人。“聆”是听的意思。“妙论”是高妙的理论或精辟的议论。这句说徐凝晚上在山中与诸生们畅谈高妙理论,他们听得入了迷。

最后一句“时人莫作剡溪看”,是全诗的警策之语。“剡溪”是浙江绍兴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剡溪看”,指不要像谢灵运那样把隐居看作追求名利的手段,不要像谢灵运那样因避世而去,结果反而更受人关注。诗人在这里借古人的事例来劝诫友人不要为了躲避世俗的纷争而隐居山林。“时人莫作剡溪看”,既表明诗人自己的观点,也是劝告友人的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情,以及对友人才华的钦佩。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