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天地开辟来,溪水清驶山崔嵬。
山高水清亦奇观,怪问胡不生人材。
人材本作世间用,朴仆支倾作梁栋。
不然空冒一时名,过眼空花已如梦。
人生出处不可期,伊周亦偶遭明时。
颜闵何尝有科目,德尊百代帝王师。
自古相传惟此道,一派源流端可考。
道存不系穷与通,经济业穷耕钓老。
风埃鼎鼎百年中,世事兴废何终穷。
只有诗书传圣学,尧舜授受同高风。
唤醒此原山与水,孕秀发祥从此始。
立朝有道佐明君,抱璞山林亦奇伟。
吾家家此不计年,未知起者谁其先。
丈夫才业贵自负,不必美恶归山川。
久欲题诗磨翠壁,要使后来闻义激。
乾坤造化岂无人,细与摩挲观此石。
石溪道中偶作(其一)
自从天地开辟来,溪水清驶山崔嵬。
山高水清亦奇观,怪问胡不生人材。
人材本作世间用,朴仆支倾作梁栋。
不然空冒一时名,过眼空花已如梦。
人生出处不可期,伊周亦偶遭明时。
颜闵何尝有科目,德尊百代帝王师。
自古相传惟此道,一派源流端可考。
道存不系穷与通,经济业穷耕钓老。
风埃鼎鼎百年中,世事兴废何终穷。
只有诗书传圣学,尧舜授受同高风。
唤醒此原山与水,孕秀发祥从此始。
立朝有道佐明君,抱璞山林亦奇伟。
吾家家此不计年,未知起者谁其先。
丈夫才业贵自负,不必美恶归山川。
久欲题诗磨翠壁,要使后来闻义激。
乾坤造化岂无人,细与摩挲观此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后,即兴挥毫写下的。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石”字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人以开篇的提问开始:“自从天地开辟来,溪水清驶山崔嵬。”这句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着对自然万物起源和演变的思考。诗人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出了对“石”的描绘和赞美,为整首诗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诗人详细地描述了“石”的特征:“山高水清亦奇观,怪问胡不生人材。”这里,诗人通过对“石”的高耸入云、清澈见底的特点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借“胡不生人材”这句话,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选拔制度的疑问和思考,暗示了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
诗人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石”与“人”的关系:“人材本作世间用,朴仆支倾作梁栋。”在这里,诗人将“人材”比作世间有用的人才,而将“朴仆支倾”比作无用的庸才。这种巧妙的比喻,既揭示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又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转而关注个人的命运:“不然空冒一时名,过眼空花已如梦。”这里,诗人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他感叹自己在社会中虚度光阴,却无法改变现状。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智慧,又反映了他的无奈和困惑。
诗人再次转向“石”:“人生出处不可期,伊周亦偶遭明时。”这句诗意味着人生的出路和归宿是不可预知的,即使是伊尹、周公这样贤能的人才也难免遭遇乱世。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无奈和感慨。
紧接着,诗人转向“颜闵何尝有科目,德尊百代帝王师。”这句诗意味着颜回、闵子骞这样的古代贤人在历史上并没有显赫的名声和地位,但他们的高尚品德却成为了后世帝王学习的榜样。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对古人道德风范的赞美和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批评。
此后,诗人又回到了“石”的话题:“自古相传惟此道,一派源流端可考。”这句诗意味着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传承着这一道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诗人通过对这一说法的强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尊重。
诗人继续探讨了“道”的内涵和价值:“道存不系穷与通,经济业穷耕钓老。”在这里,诗人强调了“道”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个人的富贵或贫穷,而是体现在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上。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又揭示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诗人又回到了对“石”的关注:“风埃鼎鼎百年中,世事兴废何终穷。”这句诗意味着岁月流转、风尘滚滚,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年之后,世间的兴衰荣枯依然没有尽头。诗人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淡然看待。
诗人再次回到了对“石”的赞美和期待:“只有诗书传圣学,尧舜授受同高风。”这句诗意味着只有通过诗书才能传承圣人的智慧,尧舜时代的传授和接受都是高尚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这一说法的强调和赞美,表达了对于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他通过对“石”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通过对“人材”与“朴仆支倾”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无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批评,表达了对于古人道德风范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的担忧。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丰富的主题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