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崭岩势欲摧,洞门无锁昼常开。
此心不合神明者,到此应知懒入来。
注释:
姜山前岩庙:姜山,指位于浙江天台县西北的一座山峰。岩庙,指山中的岩石上所建的庙宇,这里泛指山中诸寺。
怪石崭岩势欲摧:形容岩石奇形怪状、险峻陡峭。巉,高峻的样子;巉岩,即高耸险峭之石。
洞门无锁昼常开:形容山洞洞口没有锁住,白天也常常敞开着。
此心不合神明者,到此应知懒入来:如果一个人的心志并不高远,那么,到了这样的胜地,他应该就会感到懒得进去参观了。合,适合;神明,指高尚的道德情操。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议论,以“神”与“人”相对照,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鄙弃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人格的理想。
首句“怪石崭岩势欲摧”,写姜山前岩庙的奇石。岩石高大险峻,好像要被推倒一样。“怪”字写出了岩石的奇特造型,使人一见难忘。“巉岩”一词用得贴切,既写出了岩石的险峻,又暗示其不可攀缘,突出了景物的高峻。“势欲摧”三字写出了岩石的雄壮气势。一个“似”字,则更突出了岩石的奇特造型。
次句“洞门无锁昼常开”,写姜山前岩庙的洞门。这两句是说,这处地方虽然险峻难登,但洞门却敞开着,从不锁闭。这两句一写景,一写理,景中寓理,理中有景。诗人面对险峻的岩石,发出感叹:这处地方太危险了,人们怎么能够攀登上去呢?但是,洞门却敞开着,任凭人们自由出入。这种豁达胸襟和超逸情怀,令人钦佩。而“不锁”二字更显出洞门的神秘莫测。
后两句是作者的议论。“此心不合神明者,到此应知懒入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思并不高远,那么,到了这样的胜地,他也就应该懒得去游览了。”这两句议论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观:美在于精神性的、心灵性的东西,而不在于物质的东西。诗人认为,只有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会欣赏山水之美。那些只看重物质享受的人,是不会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诗人的这种审美观念是十分正确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它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奇山异水,与后两句的议论形成鲜明的对照。前两句写得雄浑壮丽,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联想余地;后两句写得简洁平易,直抒胸臆,使人一目了然,顿生敬服之感。其次,它善于运用设问、反诘的修辞手法。“此心不合神明者,到此应知懒入来”这一反诘句,既是对前面奇山异水的描写进行总结,又是向读者提出了问题:你来到这样的地方,是否会感到懒倦呢?这样写,使诗句显得生动有趣,发人深思。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前两句写景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结论。前两句写奇山异水,是为了突出后两句的议论。奇山异水是虚写的,而“此心”、“懒入”却是实写的,虚实相生,相得益彰。前两句奇山异水的形象描绘,为后两句议论作了铺垫。最后一句“到此应知懒入来”既是对前面奇山异水的描写进行总结,又是对读者提出的疑问作出回答:既然奇山异水这么吸引人,那么,为什么还要懒惰呢?这一回答,不仅使诗篇有了圆满的收尾,而且使诗意更加深刻,耐人寻味。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全诗先写山,再写山中庙,然后发表议论,最后点出主题思想。前三句描写山中景色,为第四句议论作铺垫;最后两句议论,是对前面描写的总结和深化。全诗前后呼应,脉络分明,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