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山南楚汉争,风波翻覆走长鲸。
霸图欲断中宵失,帝业时来一战成。
懒渡沧江惭父老,更无勍敌压韩彭。
农人不识当时意,只得春霖事耦耕。

【注释】

垓下:指项羽的最后决战地,位于今安徽凤阳东北。楚汉相争:指楚汉相争的战争。九里山南:指垓下之战的战场。霸图:帝王之业。中宵失:中途丧失。帝业:帝王事业。农人:指农民。不识:不了解。春霖:指春雨。事耦耕:从事农业耕作。

【赏析】

《垓下》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七言律诗组。这首诗写于天宝四载(745)初夏,当时高适在睢阳时。此诗描写了项羽与刘邦在垓下展开生死搏斗的情景。诗的首联“九里山南楚汉争,风波翻覆走长鲸。”是说在九里山以南展开了楚汉战争,形势十分危急,就像翻覆的长鲸在大浪中挣扎一样。诗人用“翻覆”来形容局势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局的变化。颔联“霸图欲断中宵失,帝业一时一战胜成。”是说霸王项羽想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在半夜时分突然破灭了,而秦朝的灭亡却像偶然的机遇一样出现了。诗人用“中宵失”和“一时胜”来表达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惋惜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颈联“懒渡沧江惭父老,更无勍敌压韩彭。”是说自己不愿意去渡长江(即渡过乌江),因为愧对了家乡父老的期望。同时,他也认为自己再也找不到对手了,因为已经没有像韩信、彭越那样的强敌了。尾联“农人不识当时意,只得春霖事耦耕。”是说那些普通的农民们并不知道当年发生的一切情况,只能继续从事他们的农耕生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无奈感和对普通人生活的同情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展现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