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何曾万钱不下箸,一食淋漓污刀俎。又不见王济春醪人抱瓮,盈缶蒸豚渍人乳。
百年光景电画水,口腹何须事如许。夫君景德公侯家,鸣钟列鼎相矜夸。
奈何乌帽嵌岩底,栽松艺菊餐烟霞。年来删薙到口腹,不待闻韶便忘肉。
前身知是永禅师,想似当年房相国。庖厨渐远世缘轻,定水泓澄久更明。
蒲团好究风幡句,率陀未是公归处。一日还家不移步,方信今吾了非故。
作诗相贺杂苦语,爱人以德吾非据。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黄庭坚,他与苏轼、陈师道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翻译:
第一段: 边公明尽屏荤茹因成古风约叔度良佐周翰同赋公明学佛而不专意性理故及之
- 注释: “边公明”可能指的是边塞的官员。他们被邀请创作一首关于佛教的诗歌,因为边公明在学佛的同时并不专注于佛教的哲学和教义。
第二段: 君不见何曾万钱不下箸,一食淋漓污刀俎。又不见王济春醪人抱瓮,盈缶蒸豚渍人乳。
- 注释: 这两段引用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人们过度放纵口腹之欲,会导致道德败坏。何曾用万钱不吃饭,形容其浪费无度;王济用春酒污染器皿,形容其纵情享乐。
第三段: 百年光景电画水,口腹何须事如许。夫君景德公侯家,鸣钟列鼎相矜夸。
- 注释: 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奢华生活的一种讽刺。他认为人生短暂,何必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贵族们却沉迷于这种奢侈的生活,相互攀比。
第四段: 奈何乌帽嵌岩底,栽松艺菊餐烟霞。年来删薙到口腹,不待闻韶便忘肉。
- 注释: 描述了一位隐士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他在岩石上挖洞种树,种植菊花享受自然美景,而不是沉溺于世俗的繁华。他的饮食简单,甚至不需要音乐来愉悦自己。
第五段: 前身知是永禅师,想似当年房相国。庖厨渐远世缘轻,定水泓澄久更明。
- 注释: 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是一个僧人(永禅师),也曾像房相国一样远离世俗纷扰。他认为烹饪的食物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而清静的环境和清澈的水更加让人感到宁静和谐。
第六段: 蒲团好究风幡句,率陀未是公归处。一日还家不移步,方信今吾了非故。
- 注释: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种修行的方式——坐禅打坐。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佛法的本质。同时他意识到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才是最为重要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他倡导人们应该追求简朴、平和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分关注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同时他也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真正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