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木为腔冒以皮,其中宁有鹤来栖。
如何音响闻西洛,未必源流自会稽。
既被兵人都击破,却云禽鸟不鸣嘶。
分明伪妄无人辨,可笑诸人识见迷。
【注释】
潜鹤鼓:古代一种用木板、木槌制成的乐器,形如鼓。冒皮:指鼓面蒙以兽皮。宁有:岂有,难道。西洛:洛阳。源流:本源和支流。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击破:打坏。禽鸟:指鹤等禽类。鸣嘶:哀鸣。伪妄:虚假不实。辨:辨别。识见:见解。迷:迷惑。
【译文】
板木为腔,皮蒙其外,其中岂能栖息着鹤来?
那如何会有声音传遍西洛呢?我不相信这是源自会稽的本源和支流。
既然被兵人所破坏,就说禽鸟不会呜叫嘶鸣了。
明明虚假不实,竟然无人辨别,可笑的是那些人们的见解却迷惑不解。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刺之作。开头四句说:“板木为腔冒以皮,其中宁有鹤来栖?”意思是说,这“潜鹤鼓”是板木制成,蒙以兽皮的,哪里会有鹤来栖息呢?诗人用问句提出疑问,然后加以否定回答,表现出对这种伪善行为的轻蔑和鄙视之情。接着四句写:“如何音响闻西洛,未必源流自会稽。”大意是:那么,那音乐传到西洛,又怎么会是源于会稽的呢?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进一步揭露了伪善者欺骗他人的本质,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清正高洁。下面四句写:“既被兵人所击破,却云禽鸟不鸣嘶。”意思是说,既然已被兵人击破了,那么为什么还要说禽鸟不会鸣嘶呢?这里诗人再次以反问的方式揭露了伪善者的虚伪本质。最后两句“分明伪妄无人辨,可笑诸人识见迷”大意是:这些伪善的行为明明是虚伪的和荒谬的,但却没有人能识别出来,而那些自以为懂得道理的人却反而被迷惑住了。
这首诗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对一个“潜鹤鼓”的描写和评论,实际上却深刻地揭示了伪善者的本质特征和行为特征。在艺术上,诗人采用了设问、反问、对比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特别是最后二句中的“分明伪妄无人辨”,“可笑诸人识见迷”,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气,也表达了诗人对伪善者的憎恨和谴责之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