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当持百尺梁,四围修竹翠云长。
正当盛暑都无热,不有薰风亦自凉。
那与人间同日月,直疑天上两阴阳。
有时更取龙皮浸,凛凛如飞六月霜。
【诗句注释】
清暑殿:避暑的宫殿。
见说当持百尺梁:传说中,清凉台是古代帝王避暑的地方,可以撑起百尺高的楼台。
四围修竹翠云长: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竹林,如同翠绿色的云彩一样。
正当盛暑都无热:正当炎热的时候,这里却没有一点热气。
不有薰风亦自凉:如果没有微风送来凉爽,这里也能感到凉意。
那与人间同日月:它与天地间一样,可以与日月共照。
直疑天上两阴阳:简直像是天上的阴阳二气。
有时更取龙皮浸,凛凛如飞六月霜:有时候还用龙皮来浸酒,喝下去感觉就像六月的寒霜一样。
【译文】
在清凉台,听说皇帝会撑起高百尺的高楼,四周围绕着修长的竹子和青翠的白云。在最热的时候,这里没有一丝热气;如果没有微风吹来,也能感到凉爽。它与天地间一样,可以与日月共照;仿佛天上的阴阳二气降临到人间。有时候还会用龙皮来浸酒,喝下去感觉就像六月的寒霜一样。
【赏析】
《清暑殿》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清凉台的景象,赞美其能为人们带来舒适和快乐。全诗以“清暑殿”为题,通过对清凉台周围环境和氛围的描述,展现了夏日里的清凉和美好。
首句“见说当持百尺梁”,诗人听到传闻,称清凉台高百尺,能够撑起高楼。这里的“见说”表示听闻或听说,而“百尺梁”则是指清凉台的高耸,足以支撑住高大的楼阁。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清凉台的高度和建筑规模的一种猜测和想象,也体现了诗人对清凉台的敬畏之情。
第二句“四围修竹翠云长”,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清凉台周围的环境。四周环绕着修长的竹子和青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这里的“修竹”指竹子修长挺拔,而“翠云”则形容竹叶的颜色翠绿如云。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清凉台周边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第三句“正当盛暑都无热”,诗人指出在最热的时候,清凉台依然保持着清凉。这句诗反映了清凉台的独特之处,即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为人们提供凉爽的环境。这种描写突出了清凉台在炎热夏天的重要作用。
第四句“不有薰风亦自凉”,诗人继续强调了清凉台的凉爽效果。虽然没有微风吹来,但这里的凉意却让人感到舒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凉台独特之处的认识和赞赏,也暗示了清凉台可能拥有特殊的设施或方法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第五句“那与人间同日月”,诗人进一步将清凉台与人间进行比较,认为它在位置上与日月相仿。这里的“日月”象征着光明和温暖,而“同日月”则表达了清凉台与这些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描述突出了清凉台在位置上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凉台的特殊地位的认可。
第六句“直疑天上两阴阳”,诗人进一步将清凉台与天空中的阴阳二气联系起来。这里“阴阳”指的是自然界中阴阳交错的现象,象征着平衡和和谐。将清凉台与天地间的阴阳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凉台独特地位的进一步认同和赞誉。
第七句“有时更取龙皮浸,凛凛如飞六月霜”,诗人描述了一种特殊的情景。有时候,他会使用龙皮来浸泡酒水,喝下去的感觉就像六月的寒霜一样。这句诗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示了清凉台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清凉台特殊地位的进一步认可。
整首诗通过对清凉台周围环境的描绘和对清凉效果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凉台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欣赏。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一些自然元素,如竹子、白云、太阳等,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