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捋花谱更删除,妙品须教末上书。
未必楚王曾梦见,只应青女解孀居。
行云莫向中问度,新月才成一半梳。
若使觉王今识汝,莲花宁复并真如。
诗句解读:
谁捋花谱更删除,妙品须教末上书。 —— 这首诗表达了对芍药的赞美以及对传统花谱中未被收录的珍稀品种的重视。芍药以其美丽和多样性而著称,诗中的“拈花”可能指的是对美的追求,而“删去”则表示在众多花卉中挑选出最珍贵的部分。
未必楚王曾梦见,只应青女解孀居。 —— 这两句可能是在用楚王(传说中的楚国君主)和青女来象征芍药的不同方面。楚王可能在梦中见过很多美丽的事物,但不一定有关于特定种类的芍药的记忆;而青女在这里可能代表了自然界中的某些神秘或不为人知的元素,它们似乎与芍药有着特别的联系。
行云莫向中问度,新月才成一半梳。 —— 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芍药的美丽和独特性。”行云”和”新月”都是自然景象,这里用来比喻芍药的形状和美感;”半梳”则形象地描绘了芍药的轮廓,像是月亮初上时的轮廓。
若使觉王今识汝,莲花宁复并真如。 —— 最后一句表达了对芍药价值的重新认识。如果现在的国王能够认识到芍药的独特之美,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会仅限于其外表的美丽,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里的“觉王”可能暗指具有高瞻远瞩和欣赏美的眼光的人,而“莲花”则是一种象征纯净和高洁的美的象征。
译文:
- 谁捋花谱更删除,妙品须教末上书。
- 未必楚王曾梦见,只应青女解孀居。
- 行云莫向中问度,新月才成一半梳。
- 若使觉王今识汝,莲花宁复并真如。
赏析:
这首诗以双头芍药为题,通过对花的描述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美的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首句提出对花谱的修订和珍视,暗示着对传统审美标准的反思。第二句通过“未必楚王曾梦见”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超越,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独到见解。第三、四句进一步通过“行云”和“新月”,描绘了芍药独特的形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领悟。最后一句则是对整体主题的升华,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真正的美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内在的含义和价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美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