纁帛升龙日月章,平明鸾辂幸胶庠。
侍臣独恨身千里,邸报空看字数行。
故事一遵皇考庙,馀波仍及武成王。
谁知玉尺横经处,犹是当时旧讲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分析把握诗歌内容。“依韵和门下吕相公从驾视学”是第一句。这句诗中,“依韵”指按照韵律来写;“门下”指门下省,这里借指宰相门下省;“吕相公”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吕夷简(1324—1397),字圣俞,真定赞皇(今河北正定)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职,后任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国政,封许国公。《新唐书》称他为“贤相”。他为人正直敢言,有政治远见,曾提出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与范仲淹并称为“范文正公”“吕文靖”,故后世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称吕夷简为吕文靖。“从驾视学”指跟随皇帝出巡视察学校。“升龙”“鸾辂”都是古代帝王的车驾。“胶庠”指胶束之木制成的校舍。“侍臣”指大臣。“独恨”指大臣们对皇帝的思念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邸报”指各地送来的奏折或文书。“字数行”指书信往来频繁。“故事”指朝廷的制度规定。《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始制三师、三公之位。”《唐六典》:“太常卿掌国之礼仪,以时奉祠祀,而掌邦国吉凶之事。”可见唐代太常寺是掌管国家礼乐制度的机构。“皇考”指已故的父亲。“武成王”指周武王。“玉尺”指尺子。“横经”指在席子上讲经。“旧讲堂”指旧有的讲堂。这几句大意是:皇帝的车子缓缓前行,车前挂着红丝绳系着的龙凤旗,清晨时分,车驾来到胶束之木建造的校舍。大臣们独自感到身在万里之外,只能通过来信来表达他们的思念和对国家大事的忧愁。朝廷的制度已经遵循了先皇的旧例,余波仍及于武成王。谁知道在那个可以纵横讲经的地方,仍然是我们曾经的讲堂啊!
【答案】
这首诗是作者应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吕夷简之请而作的。首句“纁帛升龙日月章”,点明出巡的时间、地点、规模,并交待了随行的文武官员的服饰。次句“平明鸾辂幸胶庠”,说明皇帝在清晨到胶束之木建造的校舍进行视察。第三句“侍臣独恨身千里”,表达了大臣们对远离京城的思念和忧心。第四句“邸报空看字数行”,则反映了他们之间频繁书信往来的情景。末两句“故事一遵皇考庙,馀波仍及武成王”,既点明了朝中制度遵循先皇遗制,也表明朝廷礼乐制度的影响还波及到了武成王。尾联则以感慨收束全诗,抒发了自己对旧时的学堂的回忆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和吕相公从驾视察学校的诗作。诗中主要表达了作为大臣对皇帝的思念和忧心以及朝廷制度影响延续至地方的感慨。
首句“纁帛升龙日月章”,用“绛帛升龙”和“日章月盛”两个典故来描绘皇帝的威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尊敬和敬仰之情;次句“平明鸾辂幸胶庠”,描述了皇帝的出行场景和随行的文武官员们的服饰;接着第三句“侍臣独恨身千里”,则表达了作为大臣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一句“邸报空看字数行”,反映了大臣间频繁书信往来的情景;尾联“故事一遵皇考庙,馀波仍及武成王”,“故事一遵”,指朝廷的制度已经遵循了先皇的旧例;“馀波仍及武成王”,则表明朝廷礼乐制度的影响还波及到了武成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