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山楼小已新奇,更近东边得凤池。
一日未尝无客过,百年今始有人知。
舞馀裙带双垂绿,诗就珊瑚半露枝。
为问鹓雏归得未,虚来阿阁已多时。
plain
{# poetry#}
山楼小奇已新奇,东边得凤池更近。
一日未尝无客过,百年今始有人知。
舞馀裙带双垂绿,诗就珊瑚半露枝。
为问鹓雏归得未,虚来阿阁已多时。
借山楼的小楼已经变得新奇,最近又靠近了东边的凤凰池。
一天之内不曾没有客人来访,百年之后才有人知道这里。
舞后裙子下垂的绿色裙子,诗就完后一半露出的珊瑚树枝。
问一问那些文官是否回来了,他们空自来到这里已经很长时间。
赏析:
第一首:
借山楼小已新奇,更近东边得凤池。
- “借山楼”:可能指的是一个具有独特建筑风格或景观的楼阁,通常在古代诗文中用以形容某种特殊而美丽的建筑环境。
- “小奇”:意味着这座楼阁虽小却独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 “东边得凤池”:指楼阁靠近东方的“凤凰池”,可能象征着吉祥和富贵,凤凰作为吉祥鸟的代表,常被用来象征美好和荣耀。这里的“凤池”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如池塘、园林等,与楼阁相邻。
第二首:
一日未尝无客过,百年今始有人知。
- “一日未尝无客过”:表示这个楼阁每天都欢迎客人到访,体现了其开放和欢迎的氛围。
- “百年今始有人知”:意味着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这座楼阁终于被人们所认识、欣赏。这反映了一种由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过程,也暗示了楼阁主人的努力和成就。
第三首:
舞馀裙带双垂绿,诗就珊瑚半露枝。
- “舞馀裙带双垂绿”:描述了舞者跳舞后的情景,裙子垂下的绿色可能是因为舞蹈动作造成的,增添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
- “诗就珊瑚半露枝”:可能指一首诗作完成后部分内容展示出来,如同珊瑚树枝上的珊瑚一般,既展示了作品的内容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创作过程。
第四首:
为问鹓雏归得未,虚来阿阁已多时。
- “鹓雏”:可能指的是官员或学者,这里用“鹓雏”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尚未得到重用的官员或学者。
- “阿阁”:古代建筑用语,意为高大的门楼或亭台,此处指楼阁的名称,也可能是诗人的居所或雅致之地。
- “已多时”:表明这些官员或学者已经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第五首:
依韵和徐大夫凤凰池九首
- “熙宁三年(公元一〇七〇年)”:这首诗是宋代陆佃所作,属于《依韵和徐大夫凤凰池九首》系列中的第九首。陆佃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来担任尚书右丞等职位。此诗可能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创作的。
- “其三”: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通过描述凤凰池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它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第六首:
画堂新燕亦差池。
- “画堂”:可能是一座装饰精美的庭院或楼阁,用于接待宾客或进行娱乐活动。
- “新燕”:燕子刚从远方飞回,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新飞来的燕子在巢穴周围飞舞、鸣叫,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第七首:
人非杨柳看来瘦,春有梅花探得知。
- “杨柳”:杨柳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常绿且枝条柔软,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柔美和生机。这里可能是在描绘春天的景象。
- “梅花”:梅花以其坚韧和高洁的品质而闻名,常被视为坚强和纯洁的象征。这里可能是在赞美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 “探得知”:表示人们在探索春天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美妙的事物。
第八首:
华发渐惊强半白,素娥曾与第三枝。
- “华发”:头发变白,常用来形容人的衰老或年老。这里可能是在描写诗人自己的年龄增长或白发增多的情况。
- “素娥”:月亮女神嫦娥。她常被认为是美丽、纯洁的象征,这里可能是在赞颂嫦娥的美丽和纯洁品质。
- “第三枝”:可能是指梅花树或某种植物中的第三个枝条,代表着某种美好的事物或希望。
第九首:
海邦莫道无宾客,冠盖如今盛一时。
- “海邦”:可能指的是海外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中东等地。
- “莫道无宾客”:意味着海外国家有很多来访的客人,无需担心缺乏宾客或游客。
- “冠盖”:古代官员外出时头上佩戴的帽子和身上的官服,这里可能指代官员们出行时的盛况和繁忙景象。
- “盛一时”:表示目前正处于繁荣时期或非常兴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