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饱眼欲闭,心闲身自安。
乐超六欲界,美过八珍盘。
香缕萦檐断,松风逼枕寒。
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

【注释】

疏山东堂:指书房。昼眠:白天睡觉。六欲界: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接触的事物境界(即世俗的境界)。八珍盘:指八种美味佳肴。香缕萦檐断:形容室内香气袅娜地飘荡,直到屋檐也弥漫开来。松风逼枕寒:形容室内有松树之风吹拂着枕头,令人觉得寒冷。云团:指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书房中白天午睡时所作。他写自己饭饱眼欲闭而心闲身自安的惬意生活,以及乐超六欲界,美过八珍盘的清高情趣。诗中“吾儿解原梦”一句,透露出一种童稚天真和悠然自得的生活趣味。

首句“疏山东堂昼眠”点明题旨:东堂,书斋;昼眠,午寝。“疏山”,指东堂外的山峦,这里借以表现环境的幽僻宁静。

次句“饭饱眼欲闭,心闲身自安”。这两句写午睡前的心情。饭吃饱了,眼睛困倦欲闭,心里很平静,身体感到自在舒适,于是便安然入睡了。这两句是全诗的基础,其他句子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第三句“乐超六欲界,美过八珍盘”。六欲界指佛家所说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诗人在这里以“乐超六欲界”比喻自己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并不满足,追求精神的高尚境界。八珍盘是古代的一种美食,这里用来比喻诗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美好。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精神和物质享受,表达了自己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四句“香缕萦檐断,松风逼枕寒”。这两句是诗人描写自己午睡时的情景。屋里弥漫着淡淡的香味,仿佛连屋檐都沾上了香气。松树枝条随风摇曳,发出阵阵松涛声,仿佛要穿透被褥,直抵枕边,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第五句“吾儿解原梦,为我转云团”。这两句是诗人对儿子的嘱托。他希望儿子能理解他的心意,帮他实现梦中的愿望。这里的“云团”指的是诗人心中的梦想或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中午小憩时心境的诗作。诗的前四句写午睡时的心境。诗人在书房中午睡,他吃得很饱,眼皮沉重,但心情却很平静,很舒适,因此便安然入睡。这里写的是“昼眠”的情景。诗人在午睡之前,先到外面散散步,看看风景,然后才回到书房里来。他坐在书桌前,拿起笔墨来写字。他写了一些字以后,又停下来,靠在椅背上打个盹儿。这时,太阳已经斜斜地照在他的身上。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吃了一顿饭,肚子有点饿了。于是他就起来,在院子里散步,顺便把笔洗中的墨汁倒出来,用笔蘸上墨汁,在一张白纸上写起字来。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当时他住在洛阳的东郊别墅中,每天清晨起床后,总要到院子里散步。有时他也会在院子里读书写作。这天,他在院子里写了一会儿字后,就躺下休息,并作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他午睡后写的。诗中写到他午睡前在院子里散步,看到远处的山上有几座山峰耸立在天空之中。这些山峰很高大,很雄伟,它们的颜色很暗,好像不是由阳光照射出来的一样。这些山峰离他很远,但他能看得很清楚。这些山峰的颜色虽然很深,但它们中间还有一些颜色比较浅的地方。从远处看,这些山峰就像一座座云彩堆成的山峰。从近处看,每一座山峰都有不同的形状和姿态,有的像马头,有的像骆驼背,有的像羊角,有的像牛头等等。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感到很兴奋,便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景很美,也很富有诗意。诗人在写景的时候很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细致生动。如第二句中的”远岫出山”一句,写出了山峰离诗人很远的样子。第三句中的“苍然”二字,形容山峰的颜色很苍茫,给人一种雄浑的感觉。第四句中的“云”字,形容山峰的形状像云彩一样多姿多彩。第五句中的“半规”二字,形容山峰的形状像月亮的一半一样。这些都是诗人在观察景物时所注意到的细微之处。

这首诗的语言很有韵味,很有音乐性。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来写景。如第一句中的“疏山”,就是把远处的山峰比作疏疏落落的树林,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第二句中的“饭饱”,就是用“饭饱眼欲闭”这句话来形容诗人吃完饭后感到有些困倦,但又不想睡的意思;第三句中的“六欲界”,就是把人的欲望比作六尘境界,也就是佛家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最后一句中的“八珍盘”,就是把人的精神生活比作八珍美味佳肴一样丰富多样。这些比喻手法都很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