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阁敞朱扉,停车暂息机。
行人呼晚渡,幼妇浣秋衣。
霜树攲危堞,风鸦满落晖。
登临客愁里,况是送将归。
【注释】
(1)别张:分别张教授。
(2)归独:独自回家。
(3)拟岘:即“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南,地势极高,可远望长江。
【译文】
张教授离开后我独自登上岘山,想借登高抒发自己对张教授的思念之情。
小阁敞开着朱红色的门扉,我停车稍作休息。
行人傍晚渡水回家,幼妇浣洗秋季的衣服衣襟。
霜树斜倚在危高的城堞上,风声中乌鸦满地乱飞。
我在高处眺望远方,更增添了几分惆怅和愁绪,况且是送别了即将回家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归来时登临岘山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晚霞、残阳、秋水、落雁、危堞、寒树等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的离情别意,以及因友人将归而倍增的惆怅之情。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不假雕琢,自然成篇。
此诗前四句描写送别时的环境气氛,后四句写登临岘山所见所感,层次分明。首句“别张”二字,总揽全篇。次句点明“独登”,“敞”字状其门之敞开,“暂息机”则见其停步之久暂。第三句“行人呼晚渡”,点出时为黄昏,第四句“幼妇浣秋衣”,则见其人与事。三、四两句,既切送别之事,又切登临之景。五、六两句,以景结情,“欹危堞”写山势之高峻,“满落晖”写乌鸦之多。七八两句,承上而来,登高望远,则客愁益浓;况兼“送将归”,则离情愈重。
此诗语言平易,意境清幽。起句写登临之兴,用“敞朱扉”三字写出。“朱扉”二字,不仅状物,而且传神,使人想象到那朱红的门扉正敞开着,可以让人进去歇足。“停”字则写出了停步的原因,因为这是登临岘山,所以停车稍作休息。“暂息机”三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活动,他并不是真的在歇脚,而是暂时放下心来,稍作休息。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动词“停”“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颔联紧承“独登”而来,写登临所见之景。“行人”二字,不仅表明了人物的身份,而且也交代出了时间——傍晚。“呼晚渡”三字,写出了行人的动作。“晚渡”说明行人是傍晚时分才渡江回家的。“呼”字写出了行人呼喊之声,可见行人急于渡河回家的心情。“幼妇”二字,则交代了渡口的具体情况——一个妇女在浣洗衣服。“浣秋衣”三字写出了这位妇女正在浣洗衣服的情景。浣洗衣物的妇女在夕阳下浣衣的情景,显得格外凄凉。
颈联进一步写登高所见之景。“欹危堞”三字,既写出了危城的形势,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紧张不安之感。“风鸦”二字,不仅写出了风声,而且写出了乌鸦的数量之多,使读者感到一种萧索凄凉的气氛。这两句诗,既是实景,又是虚景,它既写出了岘山的高峻,又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满落晖”三字,既写出了落日余晖映照大地的景象,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然而,这种喜悦之情是短暂的,诗人很快便被一种忧愁的情绪所包围。这种由喜转忧的心理转变,正是由于诗人送别友人而引起的。
尾联直接抒情。“登临客愁里”一句,概括了前面所写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这里,既写出了诗人登临岘山时的感慨,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忧郁情绪。“况是送将归”,则是诗人感情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既有送别友人的伤感,又有对友人即将归去的惋惜。最后一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它不仅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而且写出了诗人因友人将归而倍加的惆怅之感。这种惆怅之感,正是由于诗人送别友人而产生的。
此诗写景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诗虽只有八句,却有景、有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意、有思,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此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使诗歌的表现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