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关河杰,飞腾亦遇时。
中原方荡覆,大计易差池。
素壁龙蛇字,空山熊豹姿。
烟云千万叠,求访固难知。

【注释】:

  1. 青城大面山中:指青城山。
  2. 二隐士:指谯先生和姚太尉平仲。
  3. 一曰:另一说是。
  4. 建炎初:建炎元年。
  5. 经行召至扬州:经过考核,被征召到扬州。
  6. 通直郎直秘阁致仕:通直郎、直秘阁是官职,已退休。
  7. 百三十馀岁:一百三十余岁。
  8. 巢居崄绝:像鸟窝一样住在险峻难行的地方,即隐居。
  9. 数年辄一出:几年才出一次门。
  10. 山前人有见之者:有人见过。
  11. 其一:指姚太尉平仲。
  12. 其一:指谯先生。
  13. 观察使:官名。
  14. 丈人观道院:道观名。
  15. 年近九十:年龄将近九十岁。
  16. 紫髯长委地:形容胡须很长。
  17. 喜作草书:喜欢写草书。
  18. 盖:大概。
  19. 偶成五字二首:偶然写成五言诗两首。
  20. 托上官道人寄之:托上官道人将诗转交给他。
  21. 寄谯先生:寄给谯先生。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两位高僧隐逸生活的诗。诗人在青城山下遇见了两位隐士——一位是谯先生,一位是姚太尉平仲。诗人对这两位隐士的才华表示钦佩之情,并写下这首诗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仰之意。
    第一句“青城大面山中”,直接点出了两位隐者的所在地,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这里有许多古代的道士和隐士居住在这里。第二句“二隐士”指的是诗人遇到的两位人物。第三句“一曰谯先生定字天授”提到了其中的一位,谯先生,他的字是天授,这表示他是天生就具有这种才能的人。第四句“靖康初在围城中夜将死士攻贼营不利骑骏骡逸去”,描述了他在靖康年间(1126-1160)在金国围攻汴梁时,曾经用死士攻打金军,但是失败了,最后骑着一匹好马逃跑的情景。第五句“建炎初所在揭榜以观察使召之竟不出”,又提到他在建炎初年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被征召过去,最后一直隐于青城山中。第六句“淳熙甲午乙未间乃或见之于丈人观道院亦年近九十紫髯长委地喜作草书盖皆得道于山中云偶成五字二首”继续描述他在淳熙年间(1174-1189)曾出现在丈人观(位于青城山下的一座道观),而且他的年纪也将近九十岁了,胡须长长的,喜欢写书法,都是因为他在青城山中的修炼而得到的好处。第七句“偶成五字二首托上官道人寄之寄谯先生”则是指诗人偶然写了五言诗两首,并将它们交给上官道人转交给谯先生。第八句“寄谯先生”则是将诗歌寄给了谯先生。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两位隐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他们生活状态的好奇和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