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迥浮烟碧,门深反照红。
柳边双鹭渚,天际万鸦风。
僧呗家禳疫,神船社送穷。
丰年随处乐,忘却鬓如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晓全文大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的手法,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野迥浮烟碧”:远山之上,烟雾缭绕。“迥”,高远的样子。“烟”,指山间云雾。“野迥”,指山野。“浮烟”,指山间云雾。“碧”,指青山。“野迥浮烟”,指远处山野上云雾缭绕,一片青翠。

“门深反照红”:大门紧闭,只有红色门框映照出夕阳。“门深”,指大门深藏。“反照”,指太阳的余晖。“红”,指夕阳。“深”,指门关得很紧。

“柳边双鹭渚,天际万鸦风”:柳边的两只白鹭在小洲上栖息,天际飞翔的是无数成群的乌鸦。“双”“万”,强调数量之多。

“僧呗家禳疫,神船社送穷”:僧人念经祈祷,消除瘟疫;神灵乘船送走贫穷。“呗”,佛教仪式中的一种诵读佛经的歌唱。“禳”,驱赶。“社”,土地神或社公。“送穷”,送穷神。

“丰年随处乐,忘却鬓如蓬”:丰收之年,处处欢乐,人可以忘却一切烦恼,头发稀疏得像乱草一样。“丰年”,丰收。“乐”,快乐,欢乐。“鬓如蓬”,形容头发疏稀。

译文:

山野上空飘荡着袅袅炊烟,青山巍峨,远远望去雾气蒸腾。门前的小路深深藏着红门框,夕阳斜照,只看到红色的门框。柳树旁有两只白鹭栖息在小洲上,天边飞翔着成千上万成群结队的乌鸦。僧侣们念诵佛经祈福消灾,神灵驾着船只送走了贫穷之神。到处是丰收之年的欢乐,人们忘却了忧愁烦恼,头发已经变白像乱草一般。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村一个宁静祥和的傍晚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首联写景,渲染气氛。起句以“野迥”二字总领全诗。“野迥”即指野外广阔,旷远高远之意。而“浮烟”二字点出了时间,为日暮时分。“烟”字又烘托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与后文之热闹形成鲜明对比。次句用一“反照”字,将远景拉近,使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站之处的地形地貌。三句写近景,诗人的视线从远及近,由高至低。先是“烟”字引出青山,再是“碧”字写出了山色之青翠,最后是“遥看”,使读者的视线从眼前延伸出去,更能感受到诗人所见之广袤无际,从而产生一种开阔胸襟的联想。

颔联写景,写鸟,写晚景。诗人的目光从高处转向低处,目光所及,首先是“双鹭”在小洲上栖息。“双鹭”一词,既写出了数量之多,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此时此地,诗人心情愉悦,自然觉得眼前的鸟儿也欢快起来。接着诗人的视线从水中的白鹭移向天空,只见一群乌鸦在天际飞翔。此处的“万鸦”一词,突出了乌鸦的数量之多,使人感到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

颈联写景抒情。前一句写景,后一句写意。诗人的目光从远处移回眼前,只见一位僧人念经祈祷,祈求平安,消除疫情。这一细节描写,既是对前面写景部分的补充,又与前面的“神船”、“禳疫”等词语相呼应。

尾联写景抒情。诗人的目光又从眼前移向远方,只见神灵正驾着船只送走贫穷之神。这一细节描写,既与前面的写景部分相呼应,又给人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全诗通过对晚景的描摹来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