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死与斯文,犹能读典坟。
虽惭千载事,要是一生勤。
石硙霏霏雪,铜炉袅袅云。
扶衰又秋晚,何以报吾君。
【赏析】
此篇是诗人晚年退居故里,在史院中书怀时所作。全诗以“史”为线索,从历史的角度抒发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表现了诗人勤于著述、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
首联“后死与斯文,犹能读典坟”,意思是说,自己年老之后,仍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诗人用典“后死与斯文”出自《论语·子张》,孔子曾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意思是说,即使周文王死后,他所创立的文化传统依然得以传承下去。“典坟”,指《左传》、《国语》等典籍。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后世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颔联“虽惭千载事,要是一生勤”,意思是说,虽然自己在世时未能完成千载伟业,但我一生的努力却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这里的“惭愧”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成就不足,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在世时就能看到这些成就,所以感到有些羞愧。这里的“千载事”指的是历史上那些重要的事件或人物。
颈联“石硙霏霏雪,铜炉袅袅云”,意思是说,我坐在石磨旁研磨着古籍,周围弥漫着淡淡的雪花;我端坐铜炉前,烟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尾联“扶衰又秋晚,何以报吾君”,意思是说,我已经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但仍然坚持书写书籍。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境况,我又该如何报答我的君主呢?这里的“报吾君”指的是报答君王对自己的栽培和恩赐。这里的“如何报”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责任的认知。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勤于治学、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