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初多露,渔家半掩扉。
鹊飞山月出,犬吠市船归。
影瘦悲形瘁,冠偏感发稀。
眼中无宿士,老我欲畴依。
秋夕初多露,渔家半掩扉。
鹊飞山月出,犬吠市船归。
影瘦悲形瘁,冠偏感发稀。
眼中无宿士,老我欲畴依。
【注释】:
秋夕:秋季晚上。书事:写诗。二首:指此诗共二首。露:水珠。渔家:渔船。扉:门扇。
鹊飞:喜鹊飞。
山月出:山间的月光升起。
犬吠:狗叫声。市船:市集的小船。
影瘦:影子变瘦。悲形悴:形容形体憔悴。
冠偏:头歪。感发稀:头发稀疏。
宿士:旧时指读书人。畴依:何处去依?这里表达了诗人晚年漂泊不定,无所依托的苦闷心情。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作者流寓他乡时。
“秋夕初多露”,是说秋天的傍晚,田野上露气很浓。“露”点出了时间——秋天,又点出了地点——野外。“渔家半掩扉”,是说黄昏时分,一位渔民正把柴门半掩在篱笆旁的小屋前,准备收网归来。“半掩扉”三字,既写出了渔人回家的匆忙和急迫,又表现出渔人的生活状态:白天打鱼,晚上守家。
第二句“鹊飞山月出”,是说夜幕降临,月亮从山梁上升起,喜鹊也飞来了,它们在高空中鸣叫着。“山月出”三字,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而且写出了山野之景:月光如水,照彻山野,使整个大地都沉浸在一片明静之中,而那明亮的月亮则在天空中高悬着,显得格外地清澈、明亮,给人以清冷之感。同时,也给下文的景物描写作了铺垫。
第三句“犬吠市船归”,是说随着夜渐深,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码头上,准备乘船回家过夜。这时,传来了狗叫声和船只靠岸的声音:“市船归”。这四句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行二十一个字,但画面却十分生动:一个渔人在黄昏时分,刚刚收完鱼回家,正站在篱笆旁的小屋前;而远处的村庄里,人们已经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了码头上。这四句诗,既写出了渔人的勤劳、朴实和善良,又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安详和淳朴。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句“影瘦悲形瘁”,是说渔人的身形消瘦,面容憔悴,仿佛已到了生命的尽头。“影”指渔人的身影,“瘦”指身材消瘦,“悲形瘁”即形容渔人的身体已十分消瘦,面容憔悴,好像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一般。“悲”字写出了渔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形瘁”二字则直接点明了渔人的身体状况,使人产生同情之情。同时,“瘦”、“悲”、“形瘁”等字,也为下文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五句“冠偏感发稀”,是说渔人的头发稀疏了,这是因为他年纪大了的缘故。“冠偏”指渔人的帽子斜戴在头上,“发稀”即指渔人的头发已变得稀疏了。“感发稀”三字,既说明了渔人的年龄已大,又暗示了他因年老体衰而导致头发稀疏的原因;同时,它也表现了渔人对自己衰老命运的无奈和悲哀。
第六句“眼中无宿士”,是说现在自己已没有了读书人那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了!“眼中无宿士”三字,既表明自己如今已远离了读书人的悠闲生活,也暗示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最后两句“老我欲畴依”,是说现在自己已年迈体衰,没有地方可以依靠了。“老我”指自己已年老体衰,“欲畴依”即想找个地方去依傍或依附。这两句诗,既是全诗的感情高潮所在,也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和感叹。它表明诗人在晚年时感到孤独无助,无所适从。同时,这也与前面所写的“渔家半掩扉”、“犬吠市船归”、“影瘦悲形瘁”等句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悲凉。
这首诗通过对渔家的描写,以及诗人自己的形象刻画来展示一种苍桑之感和身世之慨。诗中用笔细腻,意境深远,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