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钳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
- 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 枉直分寻尺:枉,指无理的请求;直,指合理的要求,这里泛指贿赂和人情。
- 斗升:古时容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
- 钳纸尾:古代一种公文用纸,两端有钳,便于书写,后因称文件为钳纸尾。
- 摸床棱:古代官员的办公用具,形状似长方木条,两头有棱,用于在地面上划行。
- 君知否:您知道吗?
- 古涧藤:庐山的古树名藤,这里用作借代,表示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自咏示客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向往隐逸生活的心情。全诗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他对世俗的淡漠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首句“衰发萧萧老郡丞”,诗人以“衰发”形容自己的头发已经稀疏,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年事已高的现状。同时,“老郡丞”暗示了他在官场中的地位和责任。这两句既揭示了诗人的年龄和官职背景,也为后文的表达做了铺垫。
次句“洪州又看上元灯”,描述了诗人在洪州(今江西南昌)观赏上元节(元宵节)的灯火。上元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放灯庆祝。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暗示了他远离政治中心,寄情于自然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表达了诗人对贿赂和人情的不屑。他认为,应该坚持正直的原则,而不是为了私利而放弃原则。这句诗反映了诗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句“吏进饱谙钳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官吏们忙碌地处理公务,二是客人来访时的劝诫。这些描述展示了官场的繁忙和复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准备收拾行装,准备返回隐居的地方。在这里,“笑指庐山古涧藤”既是对隐居环境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心境的描述。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对比官场的忙碌和隐居的宁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