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驿驱驰髀肉消,故山归梦愈迢迢。
夜行触尉那能避,旦过随僧不待招。
雨后风云犹惨澹,霜前草木已萧条。
衰迟事事非平日,醉里题诗亦复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明确要求,然后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此诗首联“亭驿驱驰髀肉消,故山归梦愈迢迢”的意思是亭驿中驱驰奔波,大腿上的赘肉消失了;家乡的山水,归隐的梦境,越来越让人感到遥远。颔联“夜行触尉那能避,旦过随僧不待招”的意思是夜间赶路遇到差役,哪能回避呢?早晨经过僧人那里,不必再招呼了。颈联“雨后风云犹惨澹,霜前草木已萧条”的意思是雨后,天空阴沉,风云黯淡;霜降之前,草木凋零。尾联“衰迟事事非平日,醉里题诗亦复聊”的意思是年老体衰,事事不如往昔;醉酒之后题写诗歌,也聊以自慰。
【答案】
译文:
亭驿中驱驰奔波,大腿上的赘肉消失了;家乡的山水,归隐的梦境,越来越让人感到遥远。夜间赶路遇到差役,哪能回避呢?早晨经过僧人那里,不必再招呼了。雨后,天空阴沉,风云黯淡;霜降之前,草木凋零。年老体衰,事事不如往昔;醉酒之后题写诗歌,也聊以自慰。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唐僖宗干符三年(878)冬末春初在梓州时的作品。当时作者正羁留梓州,寓居惠照寺小阁,心情郁闷。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羁旅他乡的苦闷与愁绪。
开头两句点出旅途的辛苦和对故乡的依恋。“亭驿驱驰”,是说作者在驿站里奔走驱马,长途跋涉。“髀肉消”,是说自己长年在外奔波,腿上的肉又瘦又少,比喻自己因长期奔波劳累而消瘦憔悴。作者用一个“消”字,将身体的变化与旅途劳顿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奔波的辛苦。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人通过对比来表现自己的辛酸,既写出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又写出了内心的感受。
中间四句写夜晚的行踪。“夜行触尉那能避”一句中的“尉”,是指差役。《汉书·薛宣传》载:“宣为郎谒者,上疏言:‘……’帝曰:‘贤哉!御史之任重矣!君当显用。’”颜师古注云:“今俗谓吏卒为尉。”可见汉代县尉掌管一县治安。这句意思是说,晚上赶路,遇到了官吏,哪里能回避呢?“旦过随僧不待招”中的“僧”,是指和尚。唐代和尚一般住寺庙,所以称和尚。这里说的是早晨经过寺院,不必再招呼。
最后两句写雨后的景色。“雨后风云犹惨澹”,是说雨后天气阴沉,云雾缭绕。“霜前草木已萧条”,是说霜降之前,草木已经凋零枯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雨后萧瑟、霜降之前的凄凉景象。
结尾两句写酒后的情怀。“衰迟事事非平日”,是说年纪大了,做事不如往常敏捷有力。“醉里题诗亦复聊”,是说借酒浇愁,在诗中发泄自己的不快。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受和无奈之情。
全诗通过对旅途奔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苦闷,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