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事当行惧不任,未昏强卧拥孤衾。
三更自笑元无睡,万事从来忌有心。
檐角河倾秋耿耿,床头虫语夜愔愔。
若耶溪上蘋花老,倦枕何人听越吟。
【注释】
社前:指农历十月十五日为社日,古人在此日祭祀土地神。
未昏:天色未明。
祠事:祭祀之事。
元:同“原”。
三更:一更、二更至五更夜分,称三更。
愔愔(yīn yīn):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若耶溪:在浙江绍兴。
蘋花:一种水生植物。
越吟:指吴地的诗歌,泛指南方诗词。
【赏析】
《宿越中》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作者由浙东观察使幕任调回京都后,途经绍兴时所作。此诗以“社前”起兴,借对越中之夜的描绘和对自身所感的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及仕宦生活的感悟。
首联写诗人到越中后的所见所思。诗人来到越中不久,即值秋社。社是古代的一种祭神,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地神,祈求丰收。社前,诗人尚未入夜便已入睡;而到了中夜才得着眠意,可见心情之不平静。“未昏”与“中夜”,一为时间概念,一为心理体验,两者互相映衬,写出诗人初到越中时的困倦之情。颔联紧承上句,进一步写诗人在越中的所见所感。诗人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即将开始的祭祀活动,所以勉强地躺下来。“孤衾”一词表明诗人孤独一人,没有亲人陪伴。颈联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恼。诗人在深夜里突然想起白天的种种事情,觉得自己事事都怕人知道,生怕别人有想法。这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心态。尾联写诗人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感受。夜晚,秋风萧瑟,月光清冷,蟋蟀鸣叫。诗人听到蟋蟀的鸣叫声,想到自己已经厌倦了仕途生活,希望早日结束这种劳碌奔波的生活。全诗通过描写诗人在越中期间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