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半落星河知夜久,无穷草树觉城荒。
碧筒莫惜颓然醉,人事还随日出忙。
【注释】
桥南纳凉:在桥南乘凉。纳,通“纳凉”,意为避暑。
曳杖来追柳外凉:拄着手杖追赶那凉爽的柳荫。曳杖,拄着手杖;来追,赶着追逐。
画桥南畔倚胡床:在装饰着彩绘的桥南边靠着胡床(即高脚凳)休息。画桥,指桥上彩绘着美丽的图画。
月明船笛参差起:月光明亮时,船上的笛声参差不齐地响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风停后,池中莲花散发出阵阵清香。
半落星河知夜久:银河中的星星已经稀疏,我明白已经很晚了。
无穷草树觉城荒:无限的草地树林,让人感觉到城池显得荒芜了。
碧筒莫惜颓然醉:不要吝惜这翠绿的酒壶,尽情地痛饮一番。碧筒,绿色的酒壶;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人事还随日出忙:人事活动还是像太阳出来那样繁忙。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作者为王令,是一首描写夏夜乘凉的诗作。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恬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把夏日夜晚乘凉的舒适惬意写得淋漓尽致。
开头两句,写诗人拄着手杖在桥南乘凉的情景。诗人先写自己追寻那凉爽,然后才写到桥南倚胡床休息,突出了乘凉的舒适。
中间四句,写乘凉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以及这些声音所引发的感受。诗人先写听到船笛的声音,然后又写风停了以后,池塘里的莲花发出香气。诗人用”参差”一词来形容船笛的声音,既写出了声音断断续续、参差不齐的特点,又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声音的喜爱之情。接着写风停之后,莲花发出的香气,既写出了莲花散发香气的景象,又表现出了诗人被莲花的香气所打动的情感。
最后两句,诗人用”星河”、”草树”等意象表达了时间的变化和景物的荒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恬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把夏日夜晚乘凉的舒适惬意写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