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的山前一老樵,此生何敢辱旌招。
缪缘学道肱三折,不遇知音尾半焦。
去蠹区区惭啄木,附高矫矫鄙凌霄。
但令穷死心无愧,也胜鸣珂事早朝。
射的山前一老樵,此生何敢辱旌招。
缪缘学道肱三折,不遇知音尾半焦。
去蠹区区惭啄木,附高矫矫鄙凌霄。
但令穷死心无愧,也胜鸣珂事早朝。
注释:1. 射的山前:指终南山,是作者的家乡。2. 此生何敢辱旌招:意思是说,我一生不敢自比于被征召的贤人。3. 学道肱三折:比喻学习佛法或道家之道,多次尝试但未能成功。4. 不遇知音尾半焦:意指没有遇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自己的处境就像尾巴被烧焦一样。5. 去蠹区区惭啄木:惭愧地表示自己像啄木鸟那样去除树木中的虫子,但却只是徒劳无功。6. 附高矫矫鄙凌霄:意指努力攀爬到高处,却被鄙视为飞得太高了。7. 但令穷死心无愧:只要能够坚持到底,即使贫穷而死也不会感到羞愧。8. 也胜鸣珂事早朝:意思是说,虽然不如那些早上就出门去听鸣珂(古乐)的人,但是只要能保持一颗正直、不屈的心灵,也胜过他们。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首句“射的山前一老樵”,以一个老樵夫的形象出现,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次句“此生何敢辱旌招”,则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自嘲和谦逊,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名利的看淡和超脱。接着两句“缪缘学道肱三折,不遇知音尾半焦”,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学习过程和遭遇,表现了他多次尝试而不得成功的挫折感。最后四句“去蠹区区惭啄木,附高矫矫鄙凌霄。但令穷死心无愧,也胜鸣珂事早朝”,则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强调了坚持自我、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