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饥可忍万缘轻,况复幽窗疾渐平。
更事天公终赏识,欺人鬼子漫纵横。
道边尘起频障扇,门外波清剩濯缨。
不为褊心憎薄俗,客星祠下是归程。
【注释】
北窗:指室内的北窗。病起:生病后起床。一饥可忍万缘轻:饥饿可以忍受,但各种杂念也可以忍受。一饥:饥饿。可忍:能忍受。万缘:许多事情。轻:不计较、不放在心上。况复:何况。幽窗疾渐平:病情已经好转。幽窗:指室内的窗户。幽:幽暗。疾:病。渐平:逐渐痊愈。更事:经历世事。天公:上天。赏识:喜欢、欣赏。鬼子:指小人或坏人。漫纵横:任意妄为地横行霸道。道边:路旁。尘起:尘土飞扬。频障扇:屡次阻挡扇子。障扇:遮挡扇子,这里指阻止、妨碍。门外:屋外。波清:水波清澈。剩濯缨:只洗帽子上的缨子。剩:只;仅。客星:客人之星,指诗人自己。祠下:庙宇之下。归程:回家的路。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诗人张养浩病愈后的一段时间。诗写诗人病愈后的心情,表达了他“不为褊心憎薄俗,客星祠下是归程”的思想感情。全诗写得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却有一股浩然正气。诗人面对病后初愈,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因而对世间万物也充满了喜爱之情。首句说,在饥饿的情况下,还可以忍受一切,更何况现在病情已经好转了?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疾病痊愈时心情的描写。“一饥可忍万缘轻,况复幽窗疾渐平。”意思是饥饿时尚且可以忍受,那么其他种种杂念也可以暂时抛到一边。况且现在病情已经好转,更加值得欣慰和高兴了。诗人以“一饥可忍万缘轻”来表达自己对于疾病的耐受力,以及在重病痊愈之后的心情。“幽窗”是指室内的窗子,而“疾渐平”则是指病情已经好转。“幽窗”与“疾”相对照,突出了“疾”这一主题。“病中”与“病后”相联系,突出了“病后”这个主题。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从痛苦到快乐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
第二句进一步强调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他写道:“更事天公终赏识,欺人鬼子漫纵横。”“更事”是指历经世事,经历了很多的事情。这里的“更事”与前面的“幽窗疾渐平”相呼应,表明诗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终于等来了病情好转的消息,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感激之情。“欺人鬼子”是指那些欺负人的人,或者是那些不怀好意的人。这里的“欺人鬼子”与前面的“万缘轻”相互映衬,表明诗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挑战,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暗示着诗人曾经遇到过一些不好的人或者不公正的事情,但是最终还是能够战胜它们,获得成功和幸福。
第三句则是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慨,他写道:“道边尘起频障扇,门外波清剩濯缨。”在这里,诗人用两个生动的画面来描绘自己的心境。“道边尘起频障扇”,意思是说,路边的尘土飞扬起来,常常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和行动,就像一把扇子一样阻挡了人们的道路。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和人们的痛苦生活。“门外波清剩濯缨”意思是说,屋外的水面上波纹荡漾,只有几片落叶漂浮在上面,显得格外清新美丽。这个画面则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美好愿景。通过这两个画面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愿望,他写道:“不为褊心憎薄俗,客星祠下是归程。”在这里,诗人以一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客星祠下”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场所,人们在那里祭祀星辰和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而“归程”则是指回到故乡的路。这个典故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也表达了他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通过这个典故的运用,诗人将自己的心情与古人的传说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最后两句更是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为褊心憎薄俗”,意味着不会因为个人的偏见和狭隘心理而厌恶和排斥那些庸俗的人和事;“客星祠下是归程”,则是指在这个充满美好寓意的地方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