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翠入家家窗,此家清绝无与双。
丹葩绿树锦绣谷,清波白石玻璃江。
一堤茂草有眠犊,数掩短篱无吠尨。
北轩商略可散发,借与放翁倾酒缸。
【注】梅坞:地名,在浙江绍兴。胡氏:指胡安国、胡宏兄弟。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越州(绍兴)。翠入:指青山。爱其幽邃:欣赏它的幽静深远。赋:作诗。
丹葩绿树锦绣谷: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树木,美丽的如同绣有花纹的山谷。锦绣谷:指山中风景如锦绣一般。
清波白石玻璃江:清澈的波浪,白色的石头,明亮的江水。玻璃江:指像明镜一样的江水。
一堤茂草有眠犊:一道长长的草地里有牛悠闲地吃草。眠犊:形容牛悠闲自在的样子。
数掩短篱无吠尨:几处短矮的篱笆旁没有狗吠声。
北轩商略可散发:北窗下的书房可以随意散心。商略:随意商量或闲谈。
借与放翁倾酒缸:借给我来倒酒的瓦罐。放翁:陆游自称号放翁。
【译文】
稽山上的青翠景色映入各家各户的窗户,这家人清静优美,没有与之相比的。
红色的花朵,绿色的树木,美丽的如同绣有花纹的山谷,清澈的波浪,白色的石头,明亮的江水。
一道长长的草地里有牛悠闲地吃草,几处短矮的篱笆旁没有狗吠声。
北窗下的书房可以随意散心,借给我来倒酒的瓦罐。
赏析:
此诗是陆游于淳熙五年(1178)春天,由越州经绍兴到杭州时所作。陆游自绍兴七年(1137)春至绍兴十二年(1152)冬,曾三过越州,其间两次登临会稽山,写下了《泛舟剡溪》、《夜泛西湖》等佳作。这首七言绝句写越州山水之胜,风格清新隽永,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首联两句,先以“翠”字领起全句。“稽山”,即会稽山。《晋书·会稽王道子传》:“会稽王道子曰:‘吾比得异书,乃知禹致百川使四渎之流咸归于海,则吾知所宗向矣。’”诗人以禹治水的传说开笔,既赞美稽山的秀丽,又表明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接着又通过“翠”字,描绘出一幅群峰耸立、苍翠欲滴、飞瀑流泉、云烟弥漫的图景,给人以清新爽朗之感。“家家窗”,不仅指屋宇,也兼指山色。诗人从山外写起,再写到山内,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清绝无与双”,用典出自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意思是说这里的风景之美,无与伦比。诗人以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这一特点。“此家”,即指上句中的“稽山上的家”。这一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丹”“绿”,色彩鲜艳;“绣”“谷”,“锦上添花”;“白”“江”,色彩素雅;“明镜”,比喻澄澈。这些词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稽山的美丽。
颔联二句写山中景物。“碧涧”,即深山里的清流,这里指流水激荡的声音。“白石”,即白色晶莹的石子,这里用以表现水面的明亮,与上句的“碧涧”相呼应。诗人把丹花和绿树比作绣有花纹的山谷,把清澈的波涛比作明镜般的江水,都写得十分传神。“锦绣”一词,更是将丹花与绿叶点缀成如画的景色,使人如置身其中,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那五彩缤纷的花树。“锦绣”一词,更富有诗意。
颈联二句写山中景色的宁静与美丽。“眠犊”,意谓牛儿悠然自得地在草地上吃草。“眠”字生动地表现出牧童悠扬的神态。“短篱”,意谓短小的篱笆。这里指茅屋或草舍。“无吠”,意谓听不到犬吠声。诗人选取了最典型的细节进行描写,刻画出一派恬淡闲适的境界。“北轩”,“商略”,皆指居室。“商略”二字,说明诗人在这里可以尽情地品茗、读书、吟诗、作文、聊天、谈心等。“可散发”,意谓这里可以畅怀大饮。“倾酒缸”则指可以斟满酒杯畅饮美酒。“放翁”指的是诗人陆游自己。“商略”,意为谈论。“倾酒缸”,则是在友人面前畅饮。“借与”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真诚相待之情。“倾酒缸”的动作描写,更增添了诗句的情趣。
尾联二句写诗人的感受。“爱其幽邃”,意为喜爱这里的幽静深远。“商略”,即随意商量、闲谈之意。“放翁”,即诗人陆游。诗人在南窗前随意地品茶、聊天,感到心情舒畅。他借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表示自己要借这个地方来放松自己。“可散发”,指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倾酒缸”,指可以尽情地饮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南窗前随意地品茶、聊天、放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
本诗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具体,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