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来又四年,雨声灯影故依然。
未收浮世风沤梦,尚了前生蠹简缘。
老学辛勤那有补,旧闻零落恐无传。
先师钵袋终当付,叹息谁能共着鞭。

【注释】

戊午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日。

七十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七十五载早,八十登朝来。”后以“七十年”表示人长寿。

又四年:又四十年。又,副词,表加强语气。雨声灯影:形容夜晚的景色。故依然:依旧,仍然。

浮世风沤梦: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犹了:完,终了。前生蠹简缘:指前生的缘分。

老学:老年学问。那有补:哪里能补上。那,通“哪”。

旧闻:旧时的传闻故事。零落:凋残。恐无传:恐怕不能流传。

先师钵袋:指老师生前所传授的学问。着鞭:骑马时打马鞭,借指领导或指导。

【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之诗。全诗写诗人在除夕夜读至深夜,感慨自己一生勤奋好学,却未能有所作为,只能叹息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诗中通过描写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事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深思考。

第一句“七十年来又四年”,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从七十岁开始,又过了四年,即八十四岁。这四十年,诗人经历了许多事情,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说,诗人觉得自己并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因此,他感叹自己一生勤奋好学,却未能有所作为。

第二句“未收浮世风沤梦”,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他认为,世事变化无常,就像梦中的水波一样,一会儿平静,一会儿汹涌。这种变幻莫测的生活,让人无法把握。因此,诗人感叹自己无法掌控这一切,只能任其发展。

第三句“尚了前生蠹简缘”,诗人提到了自己对前生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前世积累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前世的因缘。因此,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完成前世的缘分。这种认识,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第四句“老学辛勤那有补”,诗人继续表达自己对学习的执着态度。他认为,学习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但他也明白,这种努力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学习并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叹息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最后一句“旧闻零落恐无传”,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遗憾之情。他认为,过去的知识已经逐渐消失,无法再传承下去。这种遗憾,让他感到惋惜和无奈。

诗人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知识、对命运的深刻认识。他的感慨和思考,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