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木落叶成堆,十日元无一再开。
书坐藏多为饱祟,诗缘吟苦作穷媒。
儿言山圃当收栗,僧约溪桥共探梅。
堪笑此翁推不动,地炉无火画寒灰。
【注释】
拥炉不出:抱着火炉不出来。辄终日:每每。自嘲:以自贬。柴门:指诗人的居所,柴门是简陋的门户。木落叶成堆:柴门上堆积着落叶。元无再开:再也没有打开。书坐藏多:把书收藏得很多。饱祟:被书压住而动弹不得。诗缘吟苦作穷媒:因为苦吟诗而感到穷困。儿言山圃当收栗:儿子说山上的园子里要收集栗子。僧约溪桥共探梅:和僧人约定到溪边的桥上一起探梅。堪笑此翁推不动:实在可笑这个老头推不动。地炉无火画寒灰:地炉没有火烧得暖和,就像画了一幅寒冷的灰白画面。
【译文】
我抱着火炉不出去,常常整天自我嘲笑。
柴门上堆积着落叶,已经十天没有打开。
把书收藏得太多,被它们压住动弹不得,
苦吟诗而感觉穷困,像穷途末路一样。
儿子说山上的园子里要收集栗子,
和尚和僧人约定到溪边的桥上一起探梅。
实在可笑这个老头推不动,
他的地炉没有火烧得暖和,就像画了一幅寒冷的灰白画面。
【赏析】
《拥炉不出辄终日自嘲》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咏物诗。首联写自己闭门不出,闲居无事,却总在自责自怨;颔联写自己因读书太多,以致手脚都动弹不得,苦吟诗而感觉穷途末路;颈联说自己的儿子说他的山园里要收集栗子,他与僧人约定一起探梅;尾联写自己实在是可笑,连自己的火炉都没有烧得暖和,就像画了一幕寒冷的灰白色的画面。
这首诗是一篇自谦之词。诗人以“拥炉不出”四字开头,表现了自己“懒于出户”“闭门深居”的生活情态。“辄终日”三字又进一步表明了其“懒”之程度:“终日”,即整天、整日;“自嘲”,即自我解嘲,意谓整天无所事事,只是自己责备自己罢了。诗人以“柴门木落叶成堆”起兴,既点明时间季节,也交代了环境气氛;“十日元无一再开”,则表明自己之所以“不出”,是因为“积叶成堆”,已久未开启过柴门。这里既暗示了诗人因“闭户”而产生的孤独感,又暗寓了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惋惜之情。
以下六句紧承“闭门不出”而来,进一步描写“自嘲”的具体情形和心态。“书坐藏多为饱祟”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因读书而“为书所累”的形象,而且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坐拥书城”而又无可奈何、“为书所困”的心态。“诗缘吟苦作穷媒”,则更具体地揭示了自己“吟诗填志”的苦闷心境:“穷媒”,即穷困潦倒、无所依托的“拐杖”。这一句将“吟诗”与“穷愁”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将“自嘲”推向了高潮。“儿言山圃当收栗”二句,由“自嘲”进而转向对家人的关切:孩子告诉他,山上的园子中要收集栗子;而与家人约定去溪边探访梅花的和尚,则在约定之后杳无音讯,不知是否真的如他所承诺的那样会去。这两句看似写家人,实则都是诗人自况。
最后二句,诗人笔锋一转,从自身落笔,写到了与友人的交往。“堪笑此翁推不动”,既表明自己“闭门不出”之“自嘲”;又借朋友之口,委婉地批评了对方推诿搪塞、不肯承担责任的消极态度;“地炉无火画寒灰”二句,以夸张的手法写景抒情:由于“推不动”,所以“无火”取暖;即使“无火”,但依然能感觉到室内的寒冷气氛——那冷气仿佛是画出来的一般。这二句虽然只是诗人的想象之辞,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自己“闭门不出”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孤寂冷清之感。
此诗语言平易通俗,明白如话,却极富韵味。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层次井然,前后照应。前二句为一层,后二句又为一层。第一层先写自己“闭门不出”,接着写自己“终日自嘲”,然后再以“儿言山圃当收栗”等细节加以补充、渲染。第二层由“自嘲”转入对家人的关切,然后又由家人的关切过渡到与友人的交往。前后两层之间,通过“堪笑此翁推不动”、“地炉无火画寒灰”等细节相照应,使全诗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