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东吴草未枯,村村耕牧可成图。
岁收俭薄虽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苏。
家塾竞延师教子,里门罕见吏徵租。
老昏不记唐年事,试问元和有此无。

【注释】

十月:农历十月初,即秋收季节。吴:古代对苏州的称呼。

草未枯:指稻谷尚未收割。成图:形容农村丰收之景。

岁收俭薄:年收粮食不多,家境贫寒。已小苏:指百姓生活已有所宽缓。蠲除、徵租:减免赋税和征收租子,指减轻农民负担。

家塾、里门:指农家学堂和乡村官府。竞延师:争相延请教师。教子:教书育人。少见吏徵租:很少见到官差催征租税。徵:征收;租:田赋。老昏:老年昏聩;不记唐年事:不记得唐朝的事情。试问:询问。元和:唐朝宪宗年号(806-820)。

【赏析】

《书喜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组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九月,当时诗人正任苏州刺史时写的。

第一首写农事,第二首写民生。

第一首的前两句“十月东吴稻未枯,村村耕牧可成图”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田园风光图,稻谷成熟,丰收在望,一派繁荣景象。后两句“岁收俭薄虽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苏”则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虽然今年的粮食收成并不丰厚,但朝廷的减免赋税政策已经让百姓的生活有所好转。

第二首的前两句“家塾竞延师教子,里门罕见吏徵租”则描绘了农家学堂和乡村官府的景象,农家纷纷聘请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而乡村官府也很少派人来征收赋税。后两句“老昏不记唐年事,试问元和有此无”则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由于年纪大了,他忘记了唐朝的事情,但他却好奇地询问自己是否曾在元和年间做过官。

整组诗通过描绘农田丰收和百姓生活的改善,展现了唐宪宗时期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的景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