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羸疾卧家山,牧竖樵夫日往还。
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
私忧骄虏心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
寸禄不沾能及此,细听只益厚吾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晓全文大意,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认真审题,逐句分析理解诗的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再概括出其表达的感情和诗歌的主题。本题要求考生“识愧”,即指出诗句中的“愧”字在句中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译文:几年来我因病体弱卧病在家山,牧童樵夫往来频繁。最中肯的批评在于编简之上,忠言却常在里闾之间。
注释:几经年月身体瘦弱卧病在山间小屋,日复一日与牧童樵夫交往不断。最中肯的规劝是来自编简上的文字,而那些忠言却常在百姓之中流传。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退居家居之时。诗中以自责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朝政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首联点出自己“羸疾卧家山”的原因:“牧竖樵夫日往还”。“羸疾”表明自己已病弱不堪,不能为国效力。“牧竖樵夫”,指那些普通劳动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朴实,不辞劳苦。诗人把他们作为“日往还”的伙伴,说明自己病弱之身,正是由于长期沉湎于官场生活,以致身体衰弱,才导致如今这种境况。
颔联写自己“至论”不在“编简上”,而在民间。“忠言乃在里闾间”,这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一种自我安慰。
颈联进一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私忧骄虏心常折”。这里所说的“骄虏”,指的是契丹人。诗人通过对比,把对朝廷腐败无能的愤怒,转化为对契丹人轻视中原、欺侮汉族人民的强烈愤慨。“念报明时涕每潸”,意思是说想到要报答国家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这里的“明时”,指北宋王朝。“涕潸”形容泪水滚滚而下。诗人因无法施展抱负而感到痛心,因而在看到国家衰败、山河破碎的景象时,常常悲从中来,泪流不止。
尾联两句,说自己虽然地位低下,但还能得到一点儿俸禄,就足以使自己感到满足了。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主旨所在。诗人自谦自贬地认为,只要还有一官半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值得庆幸。这既表明了作者在政治上并不十分得意,但也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此诗虽属闲适之作,但诗人的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他对于朝政的不满,对于国家的担忧,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感叹,都凝聚在诗中,真实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