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注释】
中原:即中土。承平:指国家太平安定。扈跸(hùjì):随驾而行,指跟随皇帝出行。身万里:身在万里之外。两京:指长安和东都洛阳。江声:指长江流水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首句“中原草草失承平”是说唐王朝中原地区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国事衰败。第二句“戍火胡尘到两京”,写吐蕃入侵,烽火连天,战火遍及长安、东都洛阳两地。第三句写杜甫在长安、东都一带奔波,为生计而劳碌奔波,身在万里之外。末句是说作者来到夔州,正值天寒地冻,来此听江水潺潺,以排遣忧闷。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时所作,当时他已年过半百,仕途坎坷,生活困顿。《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是杜甫在夔州时写的一首吊古诗。
诗前两句写诗人对唐代衰微局面的惋惜。首句“中原草草失承平”,是说唐王朝中原地区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国事衰败。“草草”,匆忙的样子。这一句是说中原地区的政治形势十分混乱,没有出现太平安宁的局面。第二句“戍火胡尘到两京”,写吐蕃入侵,烽火连天,战火遍及长安、东都洛阳两地。“戍火”,指守边的烽火。“胡尘”,指胡人所生的烟尘。这里指吐蕃侵扰中原。这一句是说吐蕃军队进犯中原,边关烽火四起。“两京”,指长安和东都洛阳。这一句是说吐蕃军队攻入长安、东都洛阳两地。这三句是说唐王朝的衰颓之势,已经难以挽救。
第三句写杜甫在长安、东都一带奔波,为生计而劳碌奔波,身在万里之外。“扈跸”,指跟随皇帝出行。“老臣”,指杜甫自己。这句是说杜甫跟随皇帝出行,在长安、东都一带奔波忙碌,为生计而劳碌奔波,身在万里之外。“天寒”,点明时间,也暗含着诗人对国事的忧虑。“来此”,来到夔州。“听江声”,听到长江流水的声音。这一句是说诗人来到夔州后,听到长江流水的声音,感到一种凄凉悲凉之情。杜甫在夔州漂泊期间写下了很多感时伤世之作。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等篇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都是通过描写眼前景物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表现诗人的忧思和愤慨之情。
全诗前两句写唐王朝中原地区政治形势动荡不安,国事衰败;第三句写杜甫在长安、东都一带奔波,为生计而劳碌奔波,身在万里之外;末句是说作者来到夔州,正值天寒地冻,来此听江水潺潺,以排遣忧闷。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夔州时所作,当时他已年过半百,仕途坎坷,生活困顿。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大历五年)冬。夔州,位于今四川省奉节县境内,地处三峡之中,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杜甫在这里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在夔州漂泊期间写下了许多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有《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诸将五首·其四》等篇。这些诗篇都是通过描写眼前景物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表现诗人的忧思和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