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旧书来访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
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注释】
- 故旧书:老朋友。
- 来访死生:生死相访。
- 时闻剥啄:时常听到敲门的声音。剥啄,敲门声。
- 叩柴荆:敲柴门。
- 自嗟:自我感叹。
- 不及东家老:不如邻居的老汉(指老熟人),因“东家”指邻居,故称“东家”,这里用反衬手法突出自己。
- 至死无人识姓名:直到临死也没有人认识他(我)。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初,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安史之乱后漂泊流离、困顿窘迫之中,写下了这组杂感诗。《杂感》十首都是作者在战乱中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人生经历的感受和感慨。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民生凋敝的状况,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第一首诗以“故旧书来访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起兴,表现了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的交往之情。诗人回忆起过去与老朋友间的交往,时而听到敲门声,时而听到敲门声。而此刻,诗人却感叹自己不如邻里的老人,他们虽然已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仍然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第二首诗则以“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作为结尾,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不如邻家的老汉,他们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仍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老朋友与邻里老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担忧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