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落迦山访旧游,庵摩勒果隘中州。
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等;然后把握诗歌的大意,理解诗歌的内容。此诗首句是写补落迦山访旧游,次句是写庵摩勒果隘中州,第三句是写秋涛无际,第四句是说诗人驻足半日。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手法及表达效果。
“补落迦山访旧游”,补落迦山,即补罗伽山,梵语作“波利尼沙”。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补罗伽山是南印度的一个国名,其地有五座大山,其中第一山为补落迦山,山上有五峰,山峰上有五寺,故称“五山”。这里指五座名山。补落迦山,又名补罗伽山,在今印度喀拉拉邦东南海岸,为南印度五大山脉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游历该山。“庵摩勒果隘中州”,庵摩勒果,即庵摩勒罗洲,位于南印度西海岸。据《大唐西域记》卷八,庵摩勒罗洲为南印度五大山脉之一的补罗迦山所环绕。这里指南印度。“庵摩勒果”又作“那烂陀”,意为“大树林”。
“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秋涛无际,形容秋水浩瀚无边。津亭,即渡口。这句的意思是说,站在秋涛无边的大海面前,眼前一片茫茫,连渡口也看不见了,只能看到远处的灯塔。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天的水海无边无际,照得人们的眼睛都花了,我只好在渡口停留了半日。
从全诗来看,前四句写的都是自然景色,后四句写的才是人事。诗人以自己游览五山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了自己在五山的秋景之中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答案】
补落迦山访旧游。
庵摩勒果隘中州。
秋涛无际明人眼,
更做津亭半日留。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在游览了五座名山之后,来到补落迦山,拜访老朋友,并写下这首诗。
前四句写了自然景色。开头一句“补落迦山”即指南印度五座名山中的第一座,位于印度喀拉拉邦东南海岸,为南印度五大山脉之一。唐代高僧玄奘曾在该山游览。第二句“庵摩勒果隘中州”中的“庵摩勒果”,即庵摩勒罗洲,位于南印度西海岸。“隘”,即“隘口”,指渡口。“中州”指中印度。第三句“秋涛无际明人眼,更作津亭半日留”中的“秋涛无际”,指秋天的海水波澜壮阔,浩瀚无边;“更作津亭半日留”中的“津亭”,指渡口,意谓诗人在秋日里观赏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直到日落西山才离开渡口。
后四句写的是人事。前两句交代了游历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秋天(因为“秋涛无际”),地点是补落迦山。第三句是说诗人在秋日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久久不愿离去,于是便在渡口停留了半日。后两句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阐释。诗人在欣赏着美丽的山水风光时,内心无比激动。他感叹于大自然的美丽壮观与自己的渺小微不足道,不禁流下了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