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社散日平西,馀胙残壶手自提。
赐食敢思烹细项,家庖仍禁擘团脐。
【注】: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仪式。
仲秋书事十首
秋风社散日平西,馀胙残壶手自提。
赐食敢思烹细项,家庖仍禁擘团脐。
译文:
仲秋季节里祭祀完毕,太阳落山时天空中飘着淡淡的云烟。祭余的肉食剩了一点,自己用小壶装着提着。
皇帝赐的食物不敢想它做得细致,家中厨师仍然禁止把猪肚子上那一圈皮剔下去吃。
赏析:
此诗写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诗人在杭州任官,与友人游西湖,赋诗赠别。此诗即其一也。
首句“秋风社散日平西”,点明时间是深秋时节,天气已凉,正是收获后的农闲日子。这时人们要举行一次祭祀活动,以感谢土地神的恩惠,祈求来年的丰收。祭祀结束后,人们将剩余的食物分给亲友品尝。诗人手持残余的酒壶,提着剩下的食物来到朋友家中。此时天色已晚,夕阳西下,天空中飘荡着淡淡的云烟。
第二句“赐食敢思烹细项”,诗人想到皇帝赐给自己的食物,心中不禁感慨万分。皇帝赏赐的食物,自然不敢奢求其烹制得过于精细,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的地位太低微。而在家中,厨师则被禁止这样做,他们必须将猪肚上的那一层膜去掉后才能食用。这里的“细项”指的是猪肚上的那一层膜,“团脐”是指猪肚中部的一块肥肉,都是猪肉中的精品,但在家中却被禁止食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赏赐与家中待遇的不满和无奈之情。他希望朝廷能够给予自己更好的待遇和尊重,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荣耀和虚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认为农民的生活更加艰辛,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